世界美食之都怎能落於人後?
儘管澳門廚餘回收量已是逐年上升,但以二○一九年為例,環境保護局和巿政署合共回收的廚餘僅四百四十一噸,全年回收量只有產量的百分之○點二,而台灣同年的廚餘回收率是百分之三十二。即使有澳門民間慈善機構的協助,甚至主動到街巿收集賣剩的蔬菜,對改善廚餘問題也不過杯水車薪。
所以澳門人從不打包,也不吃剩菜嗎?當然不是。據二○一八年八月的《澳門居民、食肆對廚餘回收的認知調查報告》指,逾七成九受訪居民在家會吃剩食物,但不足一半人會留待下餐食用,大部分會直接棄掉或少數人捐予弱勢,相反外出用餐時,逾五成五人表示會點取適量食物並有剩會打包。
在澳門外食需要打包的機率,實際上遠比鄰近城巿高。除了因為限塑措施姍姍來遲(澳門於二○一九年開始正式徵收膠袋費,比香港慢了十年;禁止一次性發泡膠餐具的進口及轉運的法例,則於二○二一年生效),外賣平台興起,加上疫情期間外送餐飲需求大幅增加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策的推波助瀾。
澳門過千間飲食店,實際上以外賣食店的名義經營,好處是毋須向市政署申請飲食場所牌照,經營者僅需申辦一般商業登記便可,消防規定也較寬鬆。但外賣食店不能設堂食,如果店家提供可循環使用的杯盤碗碟,正是違規堂食的“罪證”。
權宜之計,是讓客人在小店小攤坐下來快吃快閃,但手上捧着的炒飯、湯麵、糖水,全是一次性餐具。沿街吃喝,理應快樂,但小攤旁堆積如山的即棄外賣盒,讓美食蒙上一道陰影。
愛吃之人都愛新鮮食材,但美味的關鍵,是敬天地,為剩菜增值,既有歷史源流,也是當代新一波的飲食風潮。澳門想要當貨真價實的“世界美食之都”,又怎能夠落於人後呢?
(打包的哲學 · 八 · 完)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