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格呂克!
或許有讀者心裡會默默地問,誰是格呂克?路易絲 · 格呂克(Louise Gluck),匈牙利裔美國詩人,二○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迄今為止,她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三位獲此殊榮的女詩人,第十六位女性文學作家。瑞典文學院給她的頒獎詞是:“她用無可辯駁的詩意嗓音,以扎實美感使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無疑,格呂克的詩在西方享有盛譽,曾獲不少文學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國家圖書館獎、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只不過是,內地讀者對格呂克,包括對她的作品還比較陌生。一方面,格呂克為人十分低調,甚至不願意稱自己是詩人,即使在美國,她的作品也少有公開出版;另一方面,她的作品要透過譯者,把它譯成中文,才能與讀者見面。格呂克作品的中文譯者柳向陽介紹,當他聯絡格呂克的經紀人,欲購買其作品中文版版權時,卻遭到拒絕。
去年十月,在獲悉格呂克得獎後,我匆匆從書店購買了兩本她的作品,《月光的合金》與《直到世界反映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對詩我是個門外漢,也算湊個熱鬧,閱讀後直覺告訴我,她的作品內容雖然是愛情、生命和死亡,但寫作手法樸實,風格自然,一種真實的美感油然而生。現實生活中,中國的文學作品不也都源於愛情、生命和死亡嗎?從巴金的《家》、《春》、《秋》,到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改變不了這一定律。
作品如人品。格呂克身材修長,有一雙深邃的眼睛、高聳的鼻樑、細薄的嘴唇,身穿黑白顏色的外衣,給人一種冷峻的氣質,這種氣質正契合了她的作品特質,帶着其不幸的婚姻、病痛、苦難,及家庭的深深烙印。比較有代表性的〈野鳶尾〉,不妨聽她如此道來:
有時,一個男人或女人將絕望強加於/另一個人身上,這被稱作,/袒露心跡,或者,袒露靈魂,/意味這一刻他們獲得靈魂,/外邊,一個夏日傍晚,/整個世界被拋到月球,/各類銀色的形狀,/可能是建築或樹木,/狹窄的花園,貓躲在那,/在塵中打滾,/金色國會大廈穹宮,/轉換成月色的合金。
此時此刻,我思緒萬千,不由的聯想起內地女詩人余秀華,她的詩與格呂克的詩風格上很相似,同樣遭遇挫折的婚姻、不幸的家庭。在我看來,她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與〈野鳶尾〉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內容抑或手法,都是她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格呂克來到中國,有關方面若安排她與余秀華交流,她倆會聊什麼,若聊現在的生活、寫作計劃,會否擦出什麼火花?是否未來會有〈野鳶尾〉、〈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升級版?我又在想,如果在大街上邂逅她,我會對她說些什麼?我會微笑地對她說,你好,格呂克!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