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蘭特的文學宣言
隨着《那不勒斯四部曲》蜚聲世界,無數的人都在猜測埃萊娜 · 費蘭特的真實身份。費蘭特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決定以一個筆名寫作,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堅持不出現,至今已經三十年了。據出版人桑德拉所說,此書是為了避免人們離奇的猜測,為了滿足眾多忠實讀者的好奇心,才決定把費蘭特二十多年來的書信、書面訪談、散文集以及她和一些熱心讀者的交流收集在一起,做成這本書。
費蘭特是個怎樣的人呢?
“難搞的女人”,這是我閱讀此書過程中一直盤旋在腦海的一句話,總之,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會被作者的犀利、直率、咄咄逼人以及“保持不滿、保持抵抗”的態度和言詞所驚嘆,有些人甚至覺得她很兇,她總是在拒絕。她寫信給出版社拒絕為自己的小說宣傳,要她出面的話,她寧可不出版那些書,並在二十年以後數次被問起是否後悔這個決定,她都說從不後悔。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寫於一九九一年,也是她整個“隱身”宣言的開始:“我不打算為《煩人的愛》做任何宣傳,也不想參與任何公眾活動。我為這部長篇小說做得夠多了,我把它寫了出來,如果這本書有價值,那就夠了。假如將來有人邀請我參加研討會和辯論會,我不會去參加。即使頒獎給我,我也不會去領獎。我永遠都不會去推廣我的書,尤其在電視上,不管在意大利還是在國外。我只想通過文字和讀者交流,即使是通過文字,我也想盡可能少參與。我下了很大決心,家人也支持我,我不希望被迫改變決定。我知道這會給出版社帶來一些苦難,我從一開始就很喜歡你們,我不希望給你們增添任何麻煩。如果你們無法支持我的決定,請馬上告訴我,我理解你們,我也不是非要出版這本書。”
不僅如此,她拒絕為小說改編的電影提供意見,但在之後還是認真為其寫了十幾頁的建議,嚴肅又很有說服力的建議。她還拒絕記者的採訪,反問記者:為甚麼你讀完書的時候沒有來採訪,而電影上映的時候卻來了?
在“順從”幾乎是所有女性潛意識的當今社會,她不僅自身作出了反抗,並且對女性的境況乃至整個社會的趨勢非常警醒,她在書裡直言不諱地批判貝盧斯科尼政府和意大利社會現狀,包括政治和媒體的勾結、政治和財團的勾結等。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她也堅持“馴服真相”,正如她在〈寫作的女人〉這篇訪談中所說的,她要推翻那些因為慵懶、害怕、圖方便或者為了息事寧人而講的故事。打破那些我們可以自圓其說、大家都容易相信和接受的東西。
“碎片”一詞既是書名,是書中其中一篇文章的題名,也是理解這本書和費蘭特寫作的核心詞彙,還是她的寫作能量。她用一整篇文章去解釋碎片的情感來源和對她的意義,“碎片”是她母親留給她的一個方言詞彙,是一個人遭受各種矛盾情感所感受到的東西,是痛苦的、失控的、不穩定的、無處不在的,是難以訴諸語言的。但費蘭特嘗試把這些碎片訴諸語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把自己的寫作看作是通過語言表達內心的碎片。更多的,費蘭特在書中袒露了自己對寫作風格和主題的探索歷程,回顧了自己經歷的自我懷疑和突破,《碎片》一書既是費蘭特的精神地圖,也是她鮮明而堅定的文學宣言。雖然不在場,她卻始終以一種如此清晰、不留情面的方式剖析自己和寫作。費蘭特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沒有人打擾的“作坊”,一個隱秘的角落,擁有寫作者空前的自由,仿如神明,隔着距離觀看世界。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