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街
“掃街”最奇妙的是,你拍到的畫面,別人不一定能再次拍到。這叫撞上就撞上了。
有一次我上街購物,路旁一輛出租車突然將懷抱嬰兒的女子碾在車下,我見狀毫不猶豫把手機塞進兜裏第一個衝過去試圖抬車,這時周圍其他路人也加入了進來,最後合力救出母嬰。事後我才掏出手機,記錄剛脫離險境女子在呼喚嬰兒的場面。在救人與拍車禍的倫理中,我瞬間選擇了前者(如圖:車禍)。
據傳,古時元宵燈節有持小燈者,專替人照路拾取遺落錢袋或簪子之類的東西,謂之掃街。時易世變,現在“掃街”一詞多指到街上任意抓拍,對象可以是人、事或者現象的攝影活動(如圖:鮮人問津)。
不講究器材貴賤,也不追求拍攝技巧。掃街是體現攝者的反應能力及看待問題的角度,它以抓到引人共鳴的畫面爲硬道理(如圖:共享車墳場)。隨着智能手機的攝影性能日益強大,原先拿相機掃街者也紛紛換作小巧玲瓏的手機,優點是攜帶方便,不用調整光圈與快門參數;抓拍時具隱蔽性,尤其拍批評性場景時很不起眼,可避免對方察覺,不失爲掃街的新寵(如圖:醜陋)。
在全民擁有手機的時代,原屬新聞記者工作之一的掃街,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時空概念已不局限於馬路、列車、商城、公園以及住宅
區等,無論何時何地,一旦發生情況都會有第一記錄者。有一次乘坐公共汽車,行駛中看見剛被颱風颳倒的大樹等待救援,遂用手機撳下這一幕,而且我的站位與時機非常理想(如圖:颱風過後)。假如媒體獲悉這個信息前往補拍,也許災情就會被清理完畢。
最近隨着國家實施民法典,出台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新的法律解釋,恐怕對掃街有相應約束,給拍攝帶來新的課題。如果遇到有趣場景按捺不住想攝取,恐怕要考驗你的判斷力與溝通力,擯棄貼到臉上那種“強姦式”拍攝。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要善於向被攝對象打招呼,聲言自己不是入侵者而是記錄者;且保持一定的拍攝距離,既表示尊重對方,也養成文明拍攝新風尚。
再給個建議,掃街時稍稍僞裝自己,穿着中性些,最好打扮成旅遊者,舉止要和善低調,大部分被攝對象會通情達理,但是,一旦遭遇不配合情況就立刻收手走人。
圖/文: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