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勃拉邦與少年僧人的一席話
二千年初,在老撾王城琅勃拉邦和少年僧人的一席話,一生難忘。
某天清晨,在民宿附近獨個兒蹓躂,發現一所小佛寺。進入後,見一少年僧人正在打掃。我在窗外站了約十來分鐘,少僧轉過身來發現了我,向我微笑。我亦對他報以微笑。
稍頃,少年放下掃帚,走過來,問:“您是遊客吧?”我點頭。他續問:“您從何而來?”眼中閃爍着好奇的光芒。“我來自香港附近的一個小城澳門。”
“我知道香港。”他天真又尷尬地笑,顯然在努力思考能夠用英語來表達的延伸話題。輪到我問他:“你從何而來?在此多久了?” 話匣子打開,少年說他來自老撾北部鄉村,來佛寺差不多三年了。家有父母和弟妹。
“為何來這裡,而不是去上學?”我問了個愚蠢問題。“因為信佛,所以前來學習佛法。”少年開心地告訴我,他是有書讀的,佛事之外,每日有半天時間上課。他以有限的英語向我介紹靈修和文化學習生活,引起我莫大興趣,我問:“佛寺提供的課程,和正規學校有何分別?”
他說了一些具體的科目分別。我想佛門提供的,應是以實用的職業訓練為主。
我接着提出第二個蠢問題:“如果讓你挑選,你寧願讀正規中學,還是在這裡學習?”
少年低頭,沉吟片刻,說:“習佛是提升個人品德的修行,是很重要的學習。”這答案沒有讓我滿意,我要他正面回答問題。
少年沉默不語。半晌,道:“我寧願上正規學校,因為可以學得更多;我入佛門是為了有書可讀。”我終於明白了:這是一位寒門子弟的唯一求學途徑。“可以回家探親嗎?”
“回過一次,這需要路費……”他咬唇道。
“想家嗎?”
他點點頭,道:“很想念媽媽……”說時目泛淚光。
孩子此刻的臉龐影像,永遠定格在我腦海中。
(那些年的旅行故事 · 二十五)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