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影響下的決定
朋友聚會時,大明分享他收到加薪通知那天,很開心地跑去剪髮,他覺得師傅剪得特別好,讓他看起來帥氣又精神,所以給了比平常多一倍的小費。髮型師開心地跟他聊天,大家關係好像更進一步。此後,大明總是找同一個髮型師,也習慣給予相同的小費(比之前多一倍)。然而,近來其他朋友提醒他,那間理髮店裝修老舊、配套服務不好、剪出來的髮型也未如理想。這時,大明突然覺得給這麼多小費不太妥當,但又不知怎樣去改變。各位讀者可有類似的經驗?
大家都理解,人會透過模仿學習不同的行為,特別是我們欣賞的對象。但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最仰慕的就是自己,最常模仿的也是自己。我們會有意無意地重複自己的行為,特別是這些行為沒有帶來不良的反應,漸漸會變成“個人習慣”,或者別人眼中的“個人特質”。上述故事,大明的行為是“給了比平常多一倍的小費”,產生的良好反應是“髮型師跟他有更親切的互動”,使得大明之後去剪髮都好像情不自禁要給同樣多的小費。值得留意的是,大明當初是受到加薪的愉快情緒影響,做出了與平常不同的行為(給了比平常多一倍的小費),如果不是那天心情大好,恐怕大明也不會給這麼多小費。
心理學探討情緒如何影響行為,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即使是偶發的情緒,也有可能持續影響對未來的決策。上述故事中,大明是受好心情影響,但當然也會有機會受壞情緒影響。
那邊廂,小美最近剛升職,需要核對同事的文件,同事總是粗心大意,有時寫錯字,有時連日期也錯,小美內心總是責怪同事不夠細心。糟糕的是,當小美回家幫孩子溫習課業時,發現孩子亦常會粗心出錯,她非常生氣,現在每次幫孩子溫習的時候,就算孩子做得很完美,她也不能放鬆下來,好像溫習時間就要很嚴肅的,她亦意識到親子關係受到影響。
其實,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何下班後會把在公司的壞情緒帶回家。但不少朋友會說自己很難改變壞情緒的氣氛,好像某些情境的氣氛已被定型。其實我們是不自覺地模仿了自己在同一情境下的行為態度,不知道怎麼轉換形象。當大明懷疑自己是否給了不合稱的小費;當小美意識到親子關係受到影響,就是我們再次把行為提升到意識層面。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希望親子關係如何,當我們開始思考,就是改變的開始。生活智慧提醒我們,不要在憤怒的情緒下做決定,也不要在心情大好的時候做決定,因為這個決定可能不只影響你一次,還可能成為你未來的習慣。
德 蘭
澳門心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