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排場顯實力 中青演員有發揮
去年十月政府為助粵劇界,主辦了五場《例戲及排場折子戲》,並由香港八和會館製作。動員過百的例戲去年才做過一次,由於所費不菲,一般不會這麼快再做。但疫情影響不少業界從業員,政府這次安排不單只是推廣和承傳粵劇,更多是有心幫助業界度過難關,實在十分難得。在政府的要求下,八和亦破例由中青演員來擔演四套例戲《玉皇登殿》、《八仙賀壽》、《加官》、《仙姬大送子》。
本來這些例戲全由中州話演出,之前看資深一輩老倌演也不盡投入,今次不抱太大期望入場。但以看的十六及十七日的表現說,整體都有不錯成績。要唱或要念白的演員都過關,雖然有些唱段比前減少,也算難得。其中譚穎倫的玉帝不錯,而演董永的宋洪波、藍天佑在鑼鼓聲中仍有聲有氣,李沛妍的七姐外形不特別出眾,但端妝嫻熟,嗓音年輕嬌致,都吸引。另外要大耍功架的桃花女更比前輩出色,康華演的不但清楚做足每個動作如碎步、翻身、拗腰、跪坐等,動作更徐疾有致,整體身段優美,且宜笑宜嗔,是兩晚看的例戲表演最予人驚喜的一位。另一演者謝曉盈還踩上高蹺,且附加不少腿部動作,複雜又高難度,豐富處不比同場紮腳折子戲《斬四門》少。其功底不差,加上有聲,也展現了年輕演員功夫扎實的一面。不過當日的配飾,尤其桃木劍似乎過於花巧;其戲面亦未夠放鬆,都要注意。另外演天罡的沈栢銓,近年見他無論演甚麼二邊三式的角色,都演得用心,唱念也愈見進步。他的天罡持重穩當,唱與念白都不差。日月神由阮德文及林芯菱分飾都有大量功架。阮德文的月神有不少高架(站着),而月神則多低架(偏向坐地)動作。阮德文扭動踝足帶動上身轉圈或彎腰的動作做來漂亮,顯然下了工夫鍛煉;月神動作則如流水帳式,流暢而未動人。
畢竟例戲雖人腳多,但始終沒有正劇吸引,相信不少戲迷入場是為了看這台戲中的折子戲。兩晚分別呈上兩文兩武折子戲,分別是十六號的《結拜打洞》、《金蓮戲叔》、及十七號的《劉金定斬四門》及《困谷》。篇幅所限,只談兩個。
《打洞結拜》唱出古腔美
古腔演唱雖非觀眾陌生,但肯定絕非他們愛好的曲種演繹,事關中州話又不完全等於普通話,觀眾要全部接收不易。舉例說不少人應看過《六國大封相》多次,依然不知其唱詞內容,莫說喜歡。印象中拿揑得好古腔的多是老生演員,即資深一輩,中青文武生則唱得到位的不多,至於花旦就更少做出水準。不過今次的折子戲卻令筆者感受到生旦古腔合唱之美和悅耳,不但接受且愛上。李秋元與王超群的《打洞結拜》唱出了古腔絕色,把中州話古腔之神髓徐徐送出,令人聽出耳油。李秋元聲腔宏亮,高低音寬度廣,加上聲情並重,甫出場幾句高腔已經懾人心腑。王超群可算是資深花旦中仍能保持身段美和聲腔的一位。是夜聲清氣足,唱古腔一如像廣府話一樣流轉婉約,二人對唱不但未見難度且默契十足。《打洞結拜》這套排場戲難度不輕,雖為文戲,下半節生旦有大段策馬上路的做工。雖然此劇原為花面與花旦而設,自粵劇改為六柱制,多由文武生演趙匡胤。記得早年看過堂哥和華哥演過此戲,也是以小武姿態演出,分別跟阿嗲與芯姐合作,唱來也不輕鬆,可見這折古腔戲確考人。李秋元、王超群做工漂亮,唱念優美,把一套甚難欣賞的古腔排場戲做得有聲有色,光亮奪目。
《困谷》表演層次豐富
武戲《困谷》要求小武多段開打,先掛大扣上陣,後被困在葫蘆谷,戰剩單衣一槍,演員雖要在又黑又險的谷內衝出重圍,打一段,唱一段,非常繁複。梁兆明飾的趙國忠與洪海飾的西遼王先有一段對拆,熱烈威武。後段主角困在谷中,演者差不多要一場完成整個戲,難度極高。這段不是講求打,而是被困欲脫身和探谷找生機的做工和功架為主。可以說這折是梁兆明的個人表現,他利用手上一支銀槍,表現困在谷中力倦神疲,孤軍無援之狀態,身段動作融合戲面做出緊湊逼力。雖然這段動作不含激烈開打,唱段反而要呈急煎且帶徬徨的情緒。梁兆明要在不少快板鑼鼓下與音樂競逐、抗衡。音樂就如敵眾,來勢洶洶,主角要一人對抗。梁兆明在快板鑼鼓聲中以古腔唱出形勢不妙,身處困境,句句緊逼急轉,依然字字鏗鏘。梁兆明把唱做之間的協調處理、人物情緒與環境關係,人聲與音樂的配置,完全融為一體,張弛有力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在心態和外在處境,而非單純表現一串動作!戲以人貴,甚麼戲落在甚麼分量的演員中就有甚麼質量。梁兆明這個戲讓人感受到少為人注意的音樂部分中的意涵(因他唱到與音樂的對接),也有條件憑個人技藝和唱功為觀眾展示《
困谷》多層次的欣賞角度,令人由衷叫好。
劇中以一桌兩椅代表暗窄山道或山洞,演員要上落兼做一段功架,也展示了傳統排場戲的簡潔裝置設計。
鄧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