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保就是寶
《管 · 樞言》說:“國有寶,有器,有用。”顯然那“用”不是動詞,與寶、器同樣是寶物。即是說:國家有重寶,有利器,有用具。
何謂寶?是因人而異的,可能你看是寶,我看是草,事實上寶就是草,常言“廣東有三寶:老薑、陳皮、禾稈草”。不但廣東如是,吉林也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烏拉草又名烏臘草,莖與葉曬乾後,襯墊於皮靴或鞋內,可以保暖。民間有“珠寶”一詞,把珍珠列歸寶類,當然比米
價不知貴多少倍,但在饑荒時期,一斗珍珠未必換得一斗米。
徐鍇對寶的解釋是:“人所保也。”而舜徽加以補充:“寶之言也,謂保藏之也。”《集韻》:“,補抱切,保藏也。”《說文》引《書 · 顧命》:“陳赤刀。”“”,今作“寶”。古之鐘鼎彝器款識常有“子孫永寶”之語,字亦作“保”。古文寶、保本通。由此可見,能保就是寶,人的生命,國家的山河能保住即寶也。
《管》文說:“城郭、險阻、蓄藏,寶也。聖智,器也。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用,故能為天下。”這是說:內外城郭,山川險要,貯備充足,就是國家之寶;聖明、智慧,乃國之重器,至於明珠美玉,不過是國家之“末用”,可有可無。先代聖王重視“寶”與“器”,而輕“末用”,因而能治天下。
器是甚麼?當然是指用具,這是片面的解釋。《易 · 繫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說:抽象超出形體之上的,稱為“道”,是道路、歷程、事理、方法;具體有形體可見的,稱作“器”。器與道是不可割離的,譬如弓箭,沒有了,箭不能發。因而器引申為才能,比喻人才。《老子》:“大器晚成。”人才乃國家重器。賢君愛惜人才,依賴人才,正如齊桓公之器重管仲,乃可國治民強,是一個實例。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