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2月09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光風霽月 指日可待

《霧海上的旅人》 弗雷德里希

光風霽月 指日可待

在山水畫中,從構圖到意境營造,留白的藝術,決定一幅水墨畫作水準之高低。留白,即筆墨不至之空白處。眼底下那方寸之間,畫魚畫蝦不見水,筆到天際卻無雲,留下的大片空白,卻讓人聯想到流水潺潺、雲蒸霞蔚,看似無形,卻見畫家對氣韻生動之追求,在盈虛和陰陽之間,領悟老莊思想哲學之堂奥。譬如南宋畫家馬遠在《寒江獨釣圖》中,如何惜墨如金,卻匠心獨具。在廣闊的作畫空間中,只見一葉孤舟、一個垂釣的老翁、寥寥數筆的水紋。正是那淡墨未見渲染之處,視覺上形成了煙波浩渺的空間感,從而勾勒出“獨釣”之境:或空疏寂靜、或超然淡泊,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一切留給觀者自行想像。

相比之下,西洋畫着重以光影和明暗模仿自然,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畫家,不時以風景託寓,寄情於山水,亦時而引領觀者,探索形而上學,弗雷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乃其中之一。藉個人經歷和靈性追求的方式,描繪眼前的風景,從而反映畫家的心景,是浪漫主義的基礎。弗雷德里希的母親早逝,當時他不過七歲。在十三歲時,弗雷德里希遇溺,他的哥哥奮勇相救,自己卻不幸送命。童年的悲痛回憶,對天性敏感的弗雷德里希打擊甚大。

細賞弗雷德里希的畫作,不難發現他任何一幅自然風景畫的背後,都有另一幅他自己的心景寫照,死亡、憂愁和孤獨,幾乎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創作主題。在《橡樹下的寺院》中,弗雷德里希以細膩筆觸,畫下那幾棵枯萎的橡樹和殘破的寺院,在灰濛昏暗的天空下,一場葬禮的細節,幾近無可識辨。整幅畫氣氛陰森,但地平線上的微光,卻又帶出一種宗教色彩濃厚的明淨之感。他的另一幅畫作《海邊修士》,更是西方審美觀念中代表“崇高”概念的經典。《海邊修士》構圖簡潔,畫中的僧侶,獨對天地蒼茫,在茫無邊際的自然世界中,更顯人類之渺小。

跟其他抒情畫作相比,弗雷德里希的《霧海上的旅人》,從構圖到氣氛營造,似乎為觀者打開了一個思考留白的空間。這幅畫沿用他一貫人物背向的畫風(即德語Rückenfigur一詞),將觀者置於畫中人同一視線。這個紳士打扮的人,右手撑着拐仗,站在山頂遠眺眼前風景,而他的心景,則隨着觀者的想像自由發展。過去不同年代的西方美術學者,便對此畫的隱喻看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從畫作標題推敲,認為德語中的Wanderer,有“漂泊者”和“遠足者”兩種意思。若從浪漫主義的歷史脈絡分析,攀山涉水,最終成功登頂,乃勇者之舉。辛丑年至,少不了新年展望。景由心生,面對未知,何妨以有我之境樂觀以待,祈願來年萬象更新,否極泰來。迷霧消散後,朗日青天,必盡在眼前。

杜 然

2021-02-09 杜 然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0413.html 1 光風霽月 指日可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