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之歡悅
當剩菜不再是低俗的炫富,剩酒就更是暴殄天物、天理不容。席間未喝完的金門高粱,馬上有女前輩認領:“拿回家做料酒,棒極了!”甚至見識過富甲一方的台灣文化名人,拿着大號的白蘭地酒瓶,一桌一桌地巡:“太浪費了,太浪費了。我不好酒,但實在看不過眼。來,打包打包!”像摻假酒的不法分子,把公道杯裡乾淨的酒倒回去,十桌下來,足足兩大瓶五公升,主事者臉不紅氣不喘。
“打包有助培養投資能力、想像力和應變力,因為優先要思考的,是增值的可能。”這是台灣人展示的生活智慧和持家本領,甚至有人聲稱,好廚子和好媳婦的共通點,是化朽木為神奇,把冷炙殘羹做出新花樣來。
遙想中國古代帝王吃飯,也不過是吃排場,單是清帝的標準御膳,一頓飯就一百二十道菜。吃不完的餸菜,都會拿去分給妃嬪、皇族、朝臣賞用,作為施展恩德的手段,宮人甚至開發出一條倒賣御膳、加工剩菜、轉售百姓的產業鏈,把皇帝的剩菜變成一門暴利的生意。可見剩菜從古至今,都是一門在折舊中思考如何增值的學問。
作為不鮮不食、不時不食的南方人,只要加點想像力,即使是隔了多天的剩食,也能讓我吃得淚流滿面。比如我愛吃的烤鴨,打包回家後味道當然有差,但只要把鼎泰豐的餡餅烤一烤,夾上滿滿的果木烤鴨片,再加幾滴意大利陳年黑醋——伴着那油油的香氣,這些剩菜多少次華麗轉身,成了我在清晨往機場路上一直捨不得吃的精緻早餐。誰說剩菜不香不美呢?
打包之歡悅,在於那份可及的、穩妥的愛,愛吃的人自然會懂。
(打包的哲學 · 四)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