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規劃增兩方案 公屋八成兩房廳
偉龍單位縮水至四千
【本報消息】偉龍公屋項目再變更,政府計劃偉龍公屋八成建造兩房廳(T2)單位,原來六千五百個單位會縮減至四千,或四千八百至五千三百個,讓居民住得更舒服。方案一單位數約四千八百至五千三百個,塔樓採東西向排列;方案二單位約四千個,塔樓採南北向排列。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短期內會決定最終方案,不會公開諮詢,歡迎居民向建設辦、工務局表達意見。
希望住得舒服啲
羅立文、建設辦主任林煒浩,昨日下午三時到立法會向議員介紹氹仔偉龍馬路公屋項目。羅立文表示,之前決定偉龍有八千公屋單位,後來經研究改為六千五百個。但由於新城A區已啟動二萬八千公屋的興建,加上現時有土地儲備,故正研究是否仍繼續維持偉龍六千五百個公屋單位。強調不是藉口推遲或藉口做少啲,而是正研究其他方案,希望堅持公屋項目重質量而非重數量,“改變規劃是希望大家住得舒服啲。 ” 他再三形容今時今日質量重要過數量,“點解要六千幾戶迫迫埋住?有條件、有地,畀人住得舒服啲。”
方案一減兩塔樓
羅立文解釋,偉龍公屋將以兩房廳(T2)為主,佔百分之八十;其次是三房廳(T3)佔百分之十五,一房廳(T1)則佔百分之五。方案一將原方案的十三座塔樓,減少兩幢至十一座,以讓大潭山隧道從中貫穿時的樓距得以拉大。選擇方案一只需作補充環評,調整道路、基建及一期房屋建築塔樓位置的設計等。
方案二變動較大
方案二則與原規劃有較大變動,塔樓將由東西向,改為南北向,但單位數目降至約四千個。選擇方案二需要重新通過技術評估,包括交通影響、空氣流通、環評、修改道路、基建及一期房屋建築的設計等。
原方案不利交通
林煒浩介紹,偉龍公屋地段用地面積約八點三萬平方米,可開發用地面積約五點二萬平方米。原方案預計分四階段實施,三個階段為公屋,一個階段為公共設施大樓。由於在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及大潭山隧道尚未落成的情況下,現時的交通路網僅能承受第一期公屋及公共設施大樓的交通負荷。因此,待完成優化大潭山隧道等交通條件後,將開展後續期數的公屋建設。
林煒浩稱,由於盡量不開挖及保留原有山坡,故原方案與方案一以東西排列佈局,靠山坡部分採用吊腳樓設計,面向偉龍馬路的立面不設房及廳的窗戶,其兩側立面設減音窗。方案二的塔樓則以南北向佈局,朝向較優及不需破壞山體,但裙樓平台要設置簷篷隔音屏及塔樓設置減音窗及趟門。
公共大樓先上馬
無論採取哪一種方案,但公共設施大樓都不變,並優先上馬。大樓以階梯式設計,避免阻擋郊野公園及燒烤場使用者的觀景視野。大樓設計有十五層及附設一層地庫,規劃有巴士站、停車場、街市及熟食中心、商業用途、郵局、社會設施、體育設施、醫療設施等,建築面積九萬九千二百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