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長者用藥
上期提及,老年人由於機能改變,藥物在身體內的療效和反應,相對於年輕人會有所差異,並可分別從藥物動力學及藥效藥劑學兩個層面上作解釋。前者已於上文作出說明,本文現就後者作出介紹。
藥效藥劑學是指當藥物進入身體後,藥物會如何作用於我們身體及作出的影響。從藥效學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對藥物反應不同,是由於其身體的藥物接受器往往對藥物的敏感度出現改變,作出的應激反應一般會變得較弱及遲緩,以及對藥物的耐受性亦或會有所降低,因而會增加副作用出現的機會。例如抗精神病類藥物,長者一般會較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發生率由六十五歲的百分之二十上升至七十五歲的百分之三十)、譫妄、錐體外症候群或心律不整等;老人在服用同等劑量華法令時,亦會較易出現出血風險。相反,在使用一般會引致昏睡的抗組織胺藥物時,因為老年人可能產生反常性的興奮作用,造成失眠或神經緊張等相反症狀,因此尤其需注意避免超過建議劑量。
一般來說,容易引起老年人產生不良反應的藥物包括心血管用藥、中樞神經系統用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神經系統用藥,還有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口服降血糖劑及胰島素等。若按照藥物所引致的不良反應類別來看,長者較多出現以下幾類:一、精神混亂、認知受損與譫妄反應(如服抗精神分裂藥、三環抗抑鬱藥及鎮靜安眠藥引致);二、胃腸出血(如服類固醇及消炎止痛藥引致);三、暈厥與跌倒(如服鎮靜安眠藥及抗高血壓藥引致);四、錐體外反應(如服抗精神分裂藥及甲氧氯普胺引致);五、心律不整(如服毛地黄及抗精神分裂藥引致);六、耳毒性(如服阿斯匹靈及呋噻米引致)等。
年長人士亦是多重用藥問題的高危人群,如上述所言,因長者本身已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加上一般會同時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使用由不同專科所處方的各類藥物,本身用藥上已較為複雜,亦不排除當中有些為非必要藥物。由於部分長者誤認為服藥越多越好,或進行多重就醫並同時服用多位醫生處方的藥物,因而加劇出現重複用藥,除造成藥物浪費外,還會因藥效加乘、抵銷或相互作用導致健康出現問題。例如看似普通的止痛藥或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類胃藥,當使用過多時,會引致嚴重副作用(如胃出血或肺炎等)。又如一些感冒藥、暈浪丸及過敏藥,由於含有抗組織胺或副交感神經抑制劑,可使尿道縮緊,出現尿液滯留及難排尿的情況,因此患有前列腺肥大之男性長者不能胡亂使用。
根據統計,服兩種藥物產生副作用的機率是百分之六;服五種是百分之五十;服八種已是百分之一百了;當出現藥物過多而不懂如何正確分辦及使用時,可找藥劑師協助。
另建議長者可對於用藥過程中的情況作出記錄,包括:用藥後的身體變化、主觀感受、任何不適等告知醫生,以便作為調整治療方案的依據,亦可避免藥物浪費。 (二之二)
陳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