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片譯名趣談
近來,由於種種原因,走進戲院觀看電影的次數少了,但我對中外電影欣賞的興趣依然不減;只是多數守在電視機前,選看一些比較經典的名片而已。
我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少了。回憶一下,自從小時候第一次看過那一部由吳楚帆主演,講述岳飛精忠報國事跡的《岳飛》後,就開始迷上了“睇映畫戲”啦!近來,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部經典電影《殘酷戰爭》,勾起了我對西片譯名的興味。這部《殘酷戰爭》,原名是《拯救大兵賴恩》(Saving the Private Ryan),當年在港澳首映時,一直用《雷霆救兵》此譯名,至於哪一個譯名更準確、貼切,則見仁見智了。
說起來,西片的譯名,一向都是西片發行片商所重視的一個宣傳主菜。有圈內人士認為:一部片賣座與否,和片名夠不夠響亮吸引大有關係。西片更是如此。多年前,一部相當另類的蠻荒搞笑片(由無厘頭諧星歷蘇主演)首次上映,以《奇妙的人生》譯名推出,不受歡迎;後來,改以《上帝也瘋狂》重映,竟然大收特收,可見西片譯名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一手也。
西片中,不乏由名著改編的作品,所以譯名則更為考功力。又要求保存原著作品的殿堂級數,又要從商業角度來吸引普羅大眾,便一定要雅俗共賞,大小通殺。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部名片,便是由名著改編的《隨風而逝》(Gone with the wind)曾被譯為《亂世佳人》,亦有譯為《飄》的,兩者都相當貼切。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安娜 · 卡列妮娜》,在戲院上映時被譯為《春殘夢斷》,相當幽怨動人;《巴黎聖母院》被譯為《鐘樓駝俠》,也有生意眼;《小婦人》被譯為《蘭閨玉女》,捧紅了四位小姑娘童星;《King Kong》被譯為《齊天大聖》,最合國人口味了。
談得興起,容我下回再續吧!(上)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