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深度工作力
都市人總是手機不離身,閒暇時在Facebook看朋友近況、出遠門時用地圖軟件導航、等車時隨意打手遊、工作時用手機聯絡和回覆客戶。一旦哪一天出門忘了帶手機,真的是與世隔絶、焦慮不安。但讀罷本書,卻讓人反思網絡、手機給工作、生活帶來的弊端。
作者卡爾 · 紐波特(Calvin C.Newport)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專門研究分散式演算法。作者長期關注科技與文化的交互交集,並在TED大會上以“為什麼你應該脫離社交媒體”為題發佈演講。在本書中,他首次提出“深度工作力”的概念,鼓勵人們逃離網絡,重新投入到高度集中的工作模式。
作者指出,高頻使用數位工具,會嚴重影響注意力和工作效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一次應用程式的新通知,都是一次注意力的快速切換。頻繁的任務切換將消耗大腦的資源,最終導致整體表現下降。尤其是網絡社交媒體秒秒更新的“新鮮事”,本質上就是為了對大腦提供無盡的刺激,吸引使用者沉浸當中。
在網絡工具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頻繁被打斷,容易分心。即時通訊、網絡社交媒體、電子郵件這些工具會打擾使用者進行深度思考,阻礙原有的思路,讓使用者始終難以專注工作,長期處於淺薄的工作狀態。
於是,作者提出在這個大眾都陷入數位陷阱的時代,讀者要趕緊趁機培養自己的“深度工作力”。只有透過高度專注的深度工作,才能讓我們培養兩種社會必須的核心技能——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以及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培養任何的專業技能,都必須把注意力貫注在該技術或思想上,反覆練習,獲得回饋,再糾正錯誤。進行高水準的生產亦是如此。能進入高強度的專注模式,往往能用比別人更短的時間產出更高數量的績效與更高的品質,而這正是跑贏別人的優勢所在。
作者在書中講述科幻作家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例子。史蒂芬森從不留下自己的電子郵址或寄信地址,並解釋“我以這種方式安排我的生活,我就能保有連續不被打擾的長時段用來寫小說。如果這些時段被切得片片斷斷,我身為小說家的生產力將大幅滑落”。而心理學家榮格亦使用這種脫離社交的方式,他定期把自己鎖在一個不受干擾的房間中專心寫作,藉此沉澱思維。
但是現在不少公司已經普遍運用網絡進行工作溝通,要脫離其中,恐怕會成為公司的怪人。於是作者折衷地提出了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建議。書中記錄了一位忙碌的博士候選人夏佩爾的例子——他既要全職工作,又要寫論文,還要照顧出生不久的孩子。而他的解決辦法是,從早上五點半起床開始寫作論文,七點半再上班,並用這個方法每兩至三周就完成一篇論文草稿。
培養“深度工作力”,不僅僅是為了在職涯上追求卓越,同時也可將其應用到生活中各個方面,比如打理家務、學習新技能等等。透過“深度工作力”提升效率後,就能釋放出更多的私人時間,實現更多的人生目標。
昆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