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關注疫後經濟居民就業
【本報消息】多位議員在議程前發言時關注本澳疫後就業及經濟適度多元問題。
提升企業營運模式
柳智毅表示,本澳近期總體失業率雖然沒有明顯上升,但就業不足率及就業不足人口已升至回歸以來的歷史新高。建議在疫情消退前繼續加大“以工代賑”的公共工程項目,研究推出更針對、更有實效的帶薪培訓等,穩住本地居民就業,有效幫扶企業應對曠日持久的疫情。同時,去年在“電子消費卡”帶動下,移動支付普及成效顯著。建議政府趁勢積極推動和鼓勵澳門中小微企加快更新、提升傳統的運營模式,學習借鑒內地成熟和先進的移動商業模式,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和消費體驗,亦可較大幅度節省中小微企的經營成本,以及提升營運效率。
幫助澳人參建灣區
為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崔世平建議求職者多接觸不同領域的工作,積極裝備自己、累積社會經驗和支持網絡。建議官民合力提高職業技能專業的認受性,吸引本地人資分流至不同產業。政府應藉現今景況,明確及表彰職業技能的專業和保障就業,引導居民發現職業技能的重要,繼而吸引更多居民入行,拓展本土人才的多元化。建議加強融合本地人才參與大灣區項目的機會,積極鼓勵企業和人才“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一些由政府牽頭建設或參與投資的大灣區項目,以創新政策保障一定比例的澳門企業和人才都能夠參與。
梁安琪表示,近年國家大力支持澳門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把中醫藥列為優先發展的四大領域之一。在中央政策支持下,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快速,但僅集中在產業發展,在培養中醫藥產業人才仍存在發展難題。
設中醫院配合育才
當局須研究如何扶助培育中醫藥產業人才,適當協助剛開始從事中醫藥業的人士。同時可考慮在條件允許下,開設本澳專門的中醫院,除滿足居民需求外,亦可為中醫人才提供完備的實習基地,提升專業能力及本澳中醫醫療服務水平,亦能配合本澳中醫藥各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從而配合產業發展需要,扶持澳門本土中醫發展。
融入灣區科硏力量
葉兆佳認為,後疫情時期要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發揮自身優勢,本澳可從重點領域入手,深入謀劃及配合發展。建議政府積極研究推進兩方面工作:一是發展綠色金融,建設綠色低碳灣區;二是做實澳門成為大灣區和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
馬志成表示,疫情期間本澳深受單一產業結構影響,也一直為推動產業適度多元而努力。澳門作為大灣區四個“科技創新走廊城市”之一,具備一定的科技研發基礎。今後應與深圳這些灣區先進城市在科技基礎力量上加快融合,讓本澳的產業適度多元更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