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18日
第C08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尋回年輕人的志向和勇氣

尋回年輕人的志向和勇氣

去年年底,A同學十萬火急地找筆者寫推薦信,用於交換生計劃的申請。難得學生有意出外交流、學習,筆者甚是欣喜。年初,A同學興高采烈地告知我,已收到交換生的錄取通知,下學期就出發了,她的眼睛裡充滿期待!上周,A約吃中午飯,說是回家前的道別。見面後,難免是一番嘮嘮叨叨的叮嚀和鼓勵,希望能借交流機會多多學習,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色彩等等。席間,我也問了A是否有同學一起前往,她說班上只有她一人申請了交換生計劃。當下筆者就嘆了一口氣,然後說:“啊!那麼難得的機會,怎麼沒有人申請呢?”

A所在的班級有四十七人,有三名內地生,A是其中一人,筆者驚訝地發現竟然沒有本地生申請交換生項目。當然,或有人會說,疫情持續,外出交流的人數減少是正常的,筆者也贊同。不過,以筆者任教大學多年的觀察,現在大學提供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多,學生甚至可以到世界知名的大學當交換生,而這些機會對於我們這些年長一輩的人來說都曾是夢寐以求的,但偏偏缺乏本地學生問津,真是情何以堪呢!先不說現今因疫情緣故無法外出,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時日,本地學生的申請還是偏少的。筆者認識的內地生中,有不少學生報考大學時,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有沒有到海外交流的機會。相對於內地生,本地生就沒有那麼熱衷於參與交換生計劃了。這到底是為甚麼呢?箇中原因值得好好深究。

可能會有人提出,本地大學生都很願意參加外出交流活動。這個說法是對的。一般而言,大學生交流活動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一是短期的交流活動,以參觀和交流的方式進行,現時大多稱為遊學(study tour),即旅遊和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二是較長期的,且以課程/學習為主導。第一類的遊學活動深受學生喜愛。記得在早幾年前,筆者就聽學生們討論參加這些交流團的事,一個暑假就參加了三次遊學團,先去台灣,再去日本,最後去新加坡等等。筆者並不是反對這類遊學性質的交流,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拓視野以增廣見聞。對學生而言,無論是在知識或是人生觀的建構上都是別具意義的。然而,這一種遊學更多是以旅客(tourist)的身份去進行,如走馬看花,再者,若事後又欠缺較深層的學習成果匯總(debriefing),可能只會達遊學目標之一,即遊而已。至於第二類的交換生計劃,原則上,同學起碼有以下的特質才會報名,例如:強烈的學習動機、面對新的人事物的勇氣、對人事物有好奇心等。這一類的學習,更為接近旅行者(traveler)的心態,通過感受形成理解,乃至融入當下的生活。事實上,做一名交換生(無論是內地或外國),是需要跳出原來生活的舒適圈,在一個嶄新的環境中,適應各種新的人事物,同時可能進行有別於以往的學習等。

本地年輕人不缺少往外交流的機會,也不一定欠缺國際視野。也許,他們欠缺的更多是宏大的志向、面對新的人事物的勇氣,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志向、勇氣和好奇心等的培養,在大學教育裡不是不能做,不過最好的時機是在小學和中學。據聞,澳門的中學正醞釀開設哲學課,對此筆者十分贊成!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更早地思考並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敢於擁抱遠大的理想,走向世界的更遠處,為未來的社會帶來更大的突破!

黃素君

2021-01-18 黃素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5831.html 1 尋回年輕人的志向和勇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