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17日
第C05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抗疫下對社會發展的筆墨思考

《澳門寫作學刊(第43期 )》 出 版 社:澳門寫作學會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抗疫下對社會發展的筆墨思考

在抗撃新型冠狀病毒之際,澳門寫作學會出版第四十三期《澳門寫作學刊》,一眾作家以筆墨論疫,除了分享自身的體會,亦有對社會發展的思考,意義深遠。書中,會長李觀鼎首先帶出“文化抗疫”之內蘊,筆者從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甲骨文裡的“文”像人胸前刺畫有美麗花紋,從花紋隨時間逐步引申義至文字、文章、文采;甲骨文裡的“化”,左側像一面朝左側直立的人,右側像一頭朝下倒立的人,左右合起來有顚倒、變化之意。“文”與“化”兩字的結合,就有了“文以化之”的深義,即通過知識、識見、技術、藝術、發展、創造等因素和力量,影響並推動主客觀世界向正確、美好、合規律的方面變化或轉變,生生不息,沒有停頓。

那麼,為何會有“文化抗疫”之說呢?二〇二〇年新春之際,新型冠狀病毒來襲,賭場停開、食肆停業、旅客停遊、司機停工、學校停課、市民停步、文藝停演,但澳門文化界卻沒有停筆,戲劇戲曲學博士、文化局局長穆欣欣發出詰問:生命不息,文化力量不息,在生活突變面前,文化難道應該缺席嗎?

書中曲同工的〈關於姓名的文化和習俗〉一文,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著名呼吸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之姓名帶出很多內地和澳門知名人士名字之由來,男的大多取自《楚辭》,女的則取自《詩經》;江日麗的〈中葡兩國吃的習俗〉分享在葡國居留時之所見,各處食肆只供應牛肉、豬肉、雞肉、魚蝦,絕少見到有鴿子、兔肉、羊肉等,繼而進一步推測中國人吃野味的習俗,可能源自過去年代的饑荒,呼籲今天物資豐裕的社會,還是不吃、少吃、慎吃野味;劉景邦的〈博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芻議〉提出,大公司大企業應支持並配合政府因應疫情推出的各項措施;而〈劣性難改〉提醒國內外主政人士,放下報喜不報憂之思維,這次中國抗疫之成功正是得益於國家主席習近平通令各基層官員,必須及時發佈疫情訊息;陳錫波的〈疫潮〉、張卓夫的〈贈澳門醫護人員〉和〈澳門老人之歌〉等以詩詞發出對疫情的感悟。

點點滴滴的筆墨正好說明在抗疫期間,澳門文化界上至政府下至作家都沒有停下“文以化之”的步伐。《澳門寫作學刊》除了以筆論“疫”外,還有不少文章值得大家閱讀。當中,筆者喜見所寫的〈張卓夫筆下的濠江蓮香〉被錄入其中,期望與其他作家一樣能夠生生不息,沒有停頓,以智獻澳。

鄧偉強

2021-01-17 鄧偉強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5655.html 1 抗疫下對社會發展的筆墨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