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玩啊
到底要玩甚麼?
這個疑問相當奇妙。評估和治療其實就是一種量化、數據化、系統化了的玩。介入的方式就是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玩,然後從遊戲之中結構化。以上,我就不再寫下去了,事實上現在觸及教育界的種種論述,都是讓孩子在遊戲之中增加學習能力之類的,這些,大家翻開教育版就可以看到了。
故事說回來,在治療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才驚醒,咦,玩甚麼?玩玩具啊!治療一邊做着,作為父母,一邊震驚着自己平日其實是不太玩玩具的。除了“兒童玩具”之外,反觀自己的生活空間,只有書、書、書和樂器,才驚覺:咦?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努力派、不玩遊戲的家庭呀?生活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變成這個樣子呢?缺乏遊戲技巧的不只是孩子,其實也包括我們自己。(遊戲都缺乏了,還說甚麼技巧呢!)
然後當爸的積極介入,積極地買來更多玩具給孩子,我一回頭,思忖一會,咦?孩子的爸……你買的玩具……怎麼仍然全是功能性玩具耶?我們家還真的活得非常實際。
關於玩這點,不知道究竟是孩子學着,抑或是我們父母在學着,抑或是孩子所接觸到的人都在學着。你說玩到底是甚麼呢?治療和早教所展示的“玩的方法”,當最後終點變成評估項目時,難逃的就是“玩”,其實就是用玩具來操練。你的半邊腦袋在唸戒律似的催眠你,孩子要懂這個、要懂那個,她不懂還是會考啊;另外半邊腦袋卻說,讓我這樣操練玩,我也一樣會被操到眼神死啊!然後兩邊腦袋中間大喊,喂你兩個能安靜下來好好合作一下嗎?反正玩着玩着一下子就過去了,管他的。
在這樣重重複複的過程間,孩子繼續對玩具不感興趣,而我終於忍不住,開始買自己的玩具算了。
(巴巴國回憶錄 · 十四)
店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