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人才引進額度的估算和思考
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研究引進人才制度時,都希望能定出一套公平、公正、科學的引進制度,因而對制訂人才的標準、評分或評鑑機制都顯得十分重視。然而,在制訂人才標準和評分機制前,更重要的工作是釐定科學的引進額度。引進額度和評分機制存在着相互依存關係(interdependence),特別是評分機制內涵蓋的社會、經濟指標與額度的關係,若非有強烈理據,是不適宜一方面採用了某國家或地區的評分標準,另一方面卻套用另一國家或地區的引進額度作為計算基準,這會導致整個引進制度存在商榷。
香港和澳門分別於一九九七年及一九九九年先後回歸祖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均享有“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兩地交往和合作頻密,如同兄弟的關係。香港於二○○六年二月廿三日公佈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目標方向、項目內容和評分機制,一直被澳門專家學者們認為是值得參考借鏡的引才例子。在確實仿效香港的引才評分機制下,澳門應引進多少額度才適合本身實際情況呢?
香港面積1,107平方公里,是澳門面積32.9平方公里的33.64倍,人口是澳門的11倍多,行業分佈和產業結構都比澳門複雜。二○一五年香港政府開始研究制訂人才清單,二○一八年八月廿八日正式公佈首份人才清單,定下了11個專業,二○一八年平均每個專業佔人口比例1:677363,已較澳門人口66.74萬多,意味着從專業數量來定義澳門引入額度未必是適合的做法。
由於引進優秀人才目的是推動澳門產業多元化,而優才能對澳門產生的經濟貢獻和帶教力度是決定引進額度的關鍵因素。因此,借助香港成功的例子,從這兩個核心因素,以及參考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行業人才需求清單”,作出下述具體的分析:科學估算引進額度和額度過剩問題。
一、科學估算引進額度
1.對人口的貢獻度
參考香港每年引進額度為1,000人,由於香港二○一九年下半年經濟出現下滑,故以二○一八年數據作為分析基準。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資料,二○一八年香港人口745.1萬人計算,優才可貢獻份額為0.013%。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資料,二○一八年澳門人口66.74萬人,以0.013%指標估算澳門每年需引進87名優才,但由於是先試計劃,考慮維持社會的和諧及穩定性,適宜下調20%,引進額度調為70人。
2.對勞動人口的帶教力度
同樣,參考香港每年引進額度為1,000人,以二○一八年官方數據顯示香港勞動人口398萬人計算,優才帶教力度為0.025%,香港每引入1名優才,能帶教約4,000名15歲以上具勞動力人士。二○一八年官方數據顯示澳門勞動人口39.25萬人,以0.025%指標估算澳門每年需引進98名優才,但由於是先試計劃,同樣考慮平衡社會的穩定性及和諧氛圍,也須下調20%,引進額度調為78人。即澳門每引入1名優才,能帶教約5,000名16歲以上具勞動力人士。
3.行業人才需求清單
根據人才發展委員會二○一五年至二○二○年行業人才清單數據,顯示博彩、酒店、飲食、零售、會展、金融和建築共七個行業人才需求缺口總數約3.63萬人,其中,高層缺口量約佔總體缺口量的5.5%、佔16-44歲勞動人口240,900人的0.8%,只需引進不足20人。然而,由於中層人士不乏專業技能者,故將條件擴闊至中層人士計算,中、高層管理和專業人士缺口量約佔總體缺口量的23%,佔16-44歲勞動人口約4%,估算引進的高端人士約79人。
綜合上述的分析,引進額度下限為70人、上限為79人,取完整區間,即引進額度為70-80人或設定引進額度上限為80人。
二、額度過剩問題
香港人才清單定了11個專業,合共引入1,000個額度,按照此原則,上述已分析澳門的引入額度為70-80個,應是指開放給整個社會所需的全部專業,而非指單一專業。因此,首階段以專業來界定引進額度的做法,將導致整體引進優才數量出現偏高的現象。
在深入分析香港的情況,即使香港每年有1,000個引進額,但14年來從未用盡(見附表及圖),由二○○六年至二○一九年獲批數目為83、239、564、593、329、286、298、332、373、208、273、411、555、874,而通過率最低為二○一五年的11.37%,最高為二○○八年的41.53%。歷年申請總數為29,930宗,獲批總數為5,418宗,平均通過率不足兩成(18.10%),此反映引進真人才預設的1,000個額度呈現過剩現象,亦因此引致大量的申請個案,特別是在最近幾年申請量大幅增加,例如:二○一四年申請數達2,341宗、二○一八年3,314宗,去年更升至5,896宗,但獲批數目仍未達至上限,通過率僅為一成半左右,而從下圖線性趨勢線反映未來短期內通過率難有攀升的跡象。因此,建議澳門在推出引才計劃初期毋須預設過多額度,以免造成社會和行政混亂。在試行一段時間後,宜對計劃作出檢討和評估,再適當地調整額度,以配合澳門經濟的多元化和高增值的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統計經濟學博士
吳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