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止與變化之間流動不息
——陳錦欽的漆畫之道
漆,古老又時尚,在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轉換着。某些時候,看起來似乎已經失落多年,回眸之際又閃耀在眼前。偉大的漆藝隱藏着東方的符號與氣象,但隨着儒家的重道輕器,還有古代士大夫美學的變遷,對漆爲素材的有意偏離,使得漆畫在漫長的歲月裏並沒有生長出一條更爲寬闊的道路。漆畫,一直處於危機之中,如今要躋身於當代藝術,需要對抗遺忘,喚醒逝去的靈光,更需要重新建立與當下的審美聯繫。這是一種難度。幸好,總有人試圖去擺脫漆畫思維束縛,在無常之外尋覓,來一個再造媒介的轉變。陳錦欽就是這麼一位自覺的漆畫踐行者。在漆畫的天空,他有如孤星,在並不顯眼的地方發出他的微光。
陳錦欽心儀漆畫多年,在這個領域專研,觸摸到東方漆畫的脈搏,體悟到漆藝的內蘊。“天地已老,我還年輕”,正是這般心境,古老的造物在他的手下更新出不同的形態。大漆,簡練、莊嚴、耐久,它是時間裏隱隱散發生命力的事物。在漆以載道之處,其奇詭、厚重、瑰麗又帶來了神秘性的圖景。之前學油畫、國畫的陳錦欽,他的藝術感悟突然就跑到漆畫的身上,漆畫契合了自然與技巧相結合的心性,找到恰當的措辭。在漆與天然的礦物質材料那裏,他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他要從傳統漆畫的記憶、形象、技能那裏打撈沉寂的歲月,有想法地尋獲更多深邃、細膩、複雜、變化的當代漆畫作品。
漆,作爲一種天然物質,它自身十分敏感,不是誰都能駕馭這個材料。陳錦欽天生就是做漆畫的人,這得益於他對“漆性”的敏感。對材料的着迷、尊重與創造,必贏得內在的交流、迴響和表現。漆作爲一種大自然中的生命,你有多熱愛它,它就多飽滿,甚至令你走火入魔。幾乎毫不猶豫地,陳錦欽如水音一般滲透到漆畫的實踐中去。沉浸多年後,陳錦欽深得惜漆之道。漆畫創作繁複的工序,需要耐心,需要“磨”的精神。藝術作爲手藝,以精神來淬煉。就像慾望本身通過修改與變更,爲想像之物披上精神的外衣。無論哪種藝術,“癡”始終是一個令人着迷的力量,它是化學、物理作用,更是技藝的變革。從漆畫彷彿與世隔絕的邊緣地帶回來,陳錦欽面對的首先不是大衆的道路,而是個體的,他把自己定位爲實驗性漆與綜合材料研究者,他得有探險家的勁頭。二○○四年,陳錦欽的漆畫《大磚》獲得第十屆全國美術展銀獎,這是對一個漆畫人的回報與慰藉。陳錦欽贏得了語言上的自信,他從漆畫的創作中帶來了詞的興奮,之後走向自我表現的衝動,此時已經是個人化的結果:他至少擁有了漆畫無法阻擋的呼吸,抓住了稍縱即逝的靈性之維。
近年,陳錦欽創作了“大美系列”,體量之大和數量之多是少見的。“大美”多少回應着他從《大磚》傳遞過來的哲學思維和當代語言,只不過是從抽象走到了具象。人世間很多事情就是機緣巧合,是因緣和合,傳統文化中某些燦爛的東西讓陳錦欽心醉神迷。他到了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巴蜀等石窟觀摩,他從中看到了漆畫裏沒有被呈現出來的東西。藝術家的存在是一種創造,既面對未來,也包含着對過去的凝望。陳錦欽是一個凝望的人,一個追隨內心直覺的人,站在佛像藝術石窟的現場,面對那些造像藝術,他被震撼,被觸動,一種由衷的感動漫過全身。他知道自己就是那一位正好到來的虔誠的佛像漆畫呈現者。他願意再去重新描述這些古老的事物,他知道每個時代得有人去觀照經典之作,不應讓所見阻礙所想,他通過佛像來塑造自己對漆的感情,渴望抵達一種明心見性的境界。
今天展出的“大美至善:陳錦欽漆畫展”,這是中國漆畫在佛像題材上的一個收穫,是從遺跡、廢墟、破敗裏剝離出來的成果,是中國淳樸渾成漆畫之道裏的奔流不息。莊子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是陳錦欽早期作品追求的高度,那是敦厚、沉實、無華,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陳錦欽的漆畫取法傳統,承接歷代漆畫的遺韻,開啓當下新的技法,追求一種至善至美的藝術之路。從傳統中來,到當代那裏去,這是當代藝術的審美現狀與走向。陳錦欽從漆“嬗變”中提煉出來的“細節冰變”,成爲他大膽的實踐,這是他在漆畫與綜合材料研究之樹上嫁接出來的新枝條。陳錦欽把這一技法用到造像漆畫身上,是一種創新的嘗試,是非物質性力量新的發揮。陳錦欽以恆定的時空光色來對經典之作做一個自我情感的致意,在靜默的旋律裏,他對漆的思考始終走向一個語言從未達到過的維度,彷彿海浪與流沙的對話。在“無意而爲”和“有意爲之”之間,他希望自己有那麼一點“反漆藝”精神,去演變出漆畫不同的時空,瀰漫出時間之河的傳唱:持續的刷新與必要的嘗試。
黃禮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