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與全球教育不公問題
在二○二○年三月新冠肺炎尚未爆發之際,全球大多國家都面臨難以讓每個學童充分就學的挑戰。儘管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如火如荼展開普及教育運動,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統計,全球依然有超過二億五千萬孩童無法入學,更有八億成人仍舊是文盲。即使那些能夠上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品質也未必獲得保證。全球估計有三億八千七百萬學童(佔56 %)仍未獲得應有的基本閱讀能力訓練。至於新冠肺炎的發生,不但加深全球區域與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更進一步影響到各國教育的發展,出現了愈來愈不公的情況。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紹爾博客(Pasi Sahlburg)教授,將此次新冠肺炎中的教育發展,比喻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全球教育大實驗”(The Global Educational Experiment),理由是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全世界從未有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必須紛紛關閉學校,導致全球超過十五億學童必須仰賴線上或各種形式的遠程教學,凸顯出過去長期以來,各國社會中的教育不公等問題。例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先進國家,在此次疫情中也有超過三分之一孩童,難以在家透過線上有效學習。這些孩子因家裡缺乏網路設備,必須借助社區裡的便利超商或超市等網路連結,來完成學校指定的線上作業。只有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容許家長在家工作,同時可以兼顧到兒女在家學習的教導。相對的,許多中下階層家庭,父母必須外出工作以維持家計,加上本身也可能缺乏教導兒女功課的能力與方法,因此將兒女留在家中,反而荒廢了他們的學業。
這次疫情也讓社會大眾察覺到:過去因家庭社經地位(SES)落差,包括信息等數位落差議題,在學校被迫關閉一段時間之後,所有教育不公問題一一浮現,其嚴重性早已超乎人們的想像範圍。儘管到目前為止,許多國家的研究都指出,中小學生感染新冠肺炎的比例相對較低,傳染率也不高,但有些家庭居住環境擁擠,經常是幾代同堂的情形,更容易出現交叉感染機會。因此,各國社會大眾對於學生返校上課後,疫情可能擴散的隱憂猶存。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從今年新冠肺炎全球蔓延起,有近92%的學校被迫關閉。在這漫長的數月中,教育不公等問題更加明顯,包括:學生學習進度嚴重落後(英國學童進度落後三個月)。因缺少同儕互動與社會交流,青少年出現許多生、心理問題,如:情緒困擾、憂鬱頹喪、暴力犯罪,甚至青少年自殺率不斷提升等後遺症,讓各國必須提出防範策略。至於許多無法在家工作的家長,更因難以有效督導孩子在家學習,加深學習進度落後,與親子間家庭暴力的發生。尤其,各國都發現很難對十二歲以下的學童,進行線上教學活動,如:倫敦的某所公立學校,全校三千個學生中,在疫情中學校停課,雖改成線上教學,卻出現近三分之二學生,無法順利跟上學習進度。難怪英國首相也不禁呼籲:如果教育失敗了,後果將比疫情傳播更加嚴重。
時至今日,全球多數地區依然深受疫情所影響,但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與解決失業問題,各國政府要求學校在秋季中如期開學,全球除了非洲若干國家外,多數地區都讓學生回到學校上課。儘管有些國家的教師團體因為擔心疫情擴散,而集體出來抗議,要求暫停現場教學方式,直到有完整的配套措施為止,但多數的政府仍要求師生到校上課。各國也紛紛啟動“安全校園運動”,公佈疫情中的校園安全規範,要求教育人員進行校園消毒、加強學校空氣流通設備、加大教室座位社交距離、降低班級人數、調整上下課節奏、勤量體溫、規定戴口罩、經常洗手或消毒等。有些國家還鼓勵到戶外進行教學,如:美國某些學校關閉旁邊道路,在公園或運動場上搭建帳篷,將教學現場拉到戶外等,重回在上個世紀中幾大疫情爆發時的戶外教學方式。
總之,各國中小學生在疫情中能否繼續到校上課,涉及到社會各個層面,尤其關係到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國家競爭力與全民健康等問題。在肺炎疫苗研發與推廣尚待時日之際,如何降低因疫情所加劇原本的教育不公發展,其實是後疫階段所需關注與研究的重點之一。
周祝瑛(台灣政治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