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愛閱讀全靠運氣
以前我喜歡看小說,最討厭看詩歌和散文。小說有故事情節,遇上一波三折驚險刺激的故事,可以讀到廢寢忘餐,很好消磨時間。詩歌讀不懂,大部分散文則把簡單問題不斷擴展拖拖拉拉。這兩個壞印象,都來自我中小學時代,當時沒有知識經驗固然難以理解詩和美文之韻味,但老師沒有把詩講好、學校課文極沉悶也是孩子們真切的感受。這些感受在成長中不斷深化,假如沒有遇上改變命運、逆轉感受的“情節”,比如有個啟蒙老師,或者偶爾讀到合口味的佳作,一個孩子不閱讀的習慣就基本定下來了。
我算比較幸運,後來遇上文輝老師開我詩歌心竅;喜歡上寫作,又得寂然老大鼓勵我們讀董橋,雖然也不算特別喜歡,但到底算知道好散文還是可以相當好看,在文字中讀出作者的學識智慧,從精煉句子中感受到他們的修養和世界觀,也就能漸漸明白到散文隨筆之妙。又後來,因為工作和寫作需要,更多的是讀工具書,都是自己喜歡的課題,就更不覺吃力了。閱讀的樂趣,若不是娛樂,就一定要讓人有收穫,找書也往往是因為自己有某些既定喜好才看得下去。
閱讀很個人化,我知道並非每個人都是文學愛好者,因此從不硬性規定孩子看甚麼書,只希望他們按自己喜好選擇,只有故事書會推動一下。讀故事可以學做人,東京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後,村上春樹曾訪問作案者,發現他們大量閱讀理工書籍,少有沾讀小說,這對我有不少啟發。
現今,不翻書是常態,滑手機會讀點長文章已經值得鼓勵,中小學一邊把青少年兒童的閱讀習慣培養起來,一邊把他們的閱讀興趣降到最低。這矛盾說法,就是現實。到最後,愛不愛閱讀,真要看他們遇上甚麼老師、活在甚麼學校、家庭氣氛有沒有催化作用了。
陸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