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遺協倡深化本地美食文化
【本報消息】澳門於一七年獲得“美食之都”稱號,澳門文遺研創協會會長龐朝暉認為,澳門“成都”超過兩年,各項對外推廣及業內整理工作漸見成效,但在向內凝聚共識,鼓勵全澳居民共同參與,推動本地美食文化不斷深化、持續發展方面,仍有待加強。
龐朝暉指出,目前居民普遍認為澳門成為美食之都,是基於從上而下的建設,而非從下而上的累積,令“美食之都”稱號離居民的認同仍存距離,認為“美食之都”稱號只服務於旅客的人亦不少。因此要讓澳門以多元並蓄為標誌的美食文化得以持續向前發展,輪流推廣不同文化背景的本地美食,增加居民對本地美食的認知及認同,是激活民間活力的關鍵所在。
龐朝暉表示,現時本澳受疫情影響而謀求增加內需,推出措施讓居民到特色餐飲老店,尤其在生活圈以外老店嘗鮮正是時候,既串連“美食之都”稱號和澳門人的文化身份認同,更助力澳門的經濟復甦。此外,可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選擇如葡撻、豬扒包、非洲雞等具代表性的本地美食,舉行比賽遴選出優秀餐廳,既達到推廣作用,亦推動該款美食改良優化。
最後,龐朝暉強調“美食之都”稱號無疑是澳門一張不可多得的名片,但要鞏固成果就不能停下深化和發展的步伐,更不可抱有已獲得稱號就“完成任務”的心態。在環球競爭越趨激烈的未來,以名實相符的“美食之都”稱號來強化本澳的旅遊魅力,將是當局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