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澳門教育建設 打造灣區優質教育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巨大的危機,有賴國家及澳門特區政府的英明領導,在廣大醫護人員的全力付出及市民的高度配合下,澳門的疫情病例清零時間已經超過半年,各校由復課至今都可以保持基本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受疫情影響,相信特區政府對未來教育資源的投放會有所調整。選擇減少開支,還是增加投入擴大規模,以打造大灣區優質的教育品牌?都是值得研究的前瞻性教育課題。
回歸之後,澳門的基礎教育有了飛速的發展,十五年免費教育制度、“非高等教育私立教學人員框架”、“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非本地學制學生評核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法規的推行,進一步使澳門的基礎教育發展有了法律保障。在小班制全面實施、班師比獎勵、設立教育發展基金優化學校的辦學硬體,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資助優秀畢業生就讀師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配套下,澳門的基礎教育更取得了優異的成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倡議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研究結果顯示,在參與PISA2018的七十九個國家╱經濟體中,澳門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等三項素養都名列全球第三,排名超越鄰埠香港,澳門更被指是唯一一個教育質量持續兼快速進步的地區。澳門基礎教育不但辦學成果優異,更培育出一大批愛國愛澳的年輕學子們,對澳門社會整體的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與基礎教育作出的貢獻相比,澳門的校舍建設顯得不足,特別是回歸前社團所創辦的學校,因歷史及經費等多種原因,存在學生活動空間狹窄,配套不足,運動場地缺乏,設計落伍等眾多問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提升,澳門家庭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受大環境影響及澳門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越來越多香港學生或國內外的澳門生也相繼回流澳門就讀。同時,澳門出生率高峰區將升至中學階段,相信對學位的需求更迫在眉睫,屆時將出現學額緊張的局面。
目前教育當局鼓勵學校按小班制上限招生,一方面可以解決不斷增加的生源問題,另方面也可以緊縮班級數量,從而減少財政支出。短期來說,該政策可說是一舉兩得,但長遠看來仍有商榷的餘地。原因有幾點:首先,部分辦學較優的學校因校舍配套跟不上人數上升,增加招生學額會導致原本已經狹小的空間更捉襟見肘;部分辦學稍弱的學校甚至會因減少班級規模而出現教學人員裁減的現象,令教育工作者焦慮不安。其次,減少班級規模也會導致大量師範院校畢業生入職彌艱。第三,澳門整體就業環境轉差,例如公務員減少招聘,各項工程建設例如輕軌、離島醫院綜合體等工程進展緩慢,也對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經濟緊縮政策引起的失業導致消費支出減少,進一步影響社會的經濟復甦,眾多年輕人特別是高學歷年輕人的失業,將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特首在新一年施政報告中提到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和政策,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加開放的人才發展環境。優秀人才是否受到吸引,與澳門特區政府能否提供優質的教育及醫療資源服務存在一定的關聯。在未解決本地人就業基礎上引進外來人才,只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建議特區政府各項建設工程上馬,加大加快審批教育用地,支持新建或重建校舍設施,創辦優質學校。一方面未雨綢繆應對生源高峰區的到來,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另方面吸引更多生源來澳就讀,將基礎教育進一步做大做強,創造經濟效益及解決就業問題,同時培養更多更具競爭力的澳門畢業生,為大灣區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曾紀川
澳門教師專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