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鹽官觀潮
記得初中學白居易《憶江南》詞時,引發了對錢塘潮的嚮往。那“郡亭枕上看潮頭”的生動描寫,不禁勾起我親臨現場一睹壯觀的好奇,卻因時空之限而久未如願。有趣的是,深受名句“最憶是杭州”的影響,數十年來始終以為錢塘潮的最佳觀賞點在杭城,直至不久前有機會親臨鹽官觀潮。
鹽官鎮雖隸屬浙江海寧,其實離上海很近,從金山驅車前往,一小時許即可抵達。趕到觀潮勝地公園後為時尚早,便沿着江堤從容瀏覽。兩三里路邊走邊看,大有發現而極為震驚:我等後人此時此地所追尋的,竟然是眾多古人、偉人的觀潮足跡!
清代明主乾隆大帝六下江南四到海寧,曾來此觀潮,有親撰《觀海潮作歌》及手植朴樹為證。詩曰“跋馬指東向鹽官,一條銀線天際看。捲江倒海須臾至,迎來底藉江山船”。古朴樹則早已參天矗立,至今仍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於民國四年九月十五日來到鹽官。先生攜夫人宋慶齡及朱執信、張靜江、葉楚傖、蔣介石等一行十人,至塘邊觀潮。事後應邀手書“猛進如潮”條幅為贈,現已懸掛於百年後專門修建的中山亭內。
一代偉人毛澤東亦曾親臨此地觀潮。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一日,主席一行輕車簡從抵達鹽官鎮郊七星廟,從候潮直至送潮湧西去凡兩小時許。當年主席興致勃勃寫下《七絕 · 觀潮》詩,現已築亭豎碑永誌紀念:“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歷代文人更是趨之若鶩。古有孟浩然、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今有柳亞子、邵力子、趙樸初、賀敬之,尤其是徐志摩於一九二三年偕胡適、陶行知、任鴻雋諸友人來鹽官觀潮,如今岸邊已留有雕塑群像記錄此段佳話。
我不禁自問:鹽官大潮何以能“引無數英雄盡折腰”?隨即便得出聊以自解的三個答案:
一曰潮壯觀。錢塘大潮之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劉禹錫詩云: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辛棄疾詞曰: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難道不是對蘇軾名句“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最好注釋嗎?
二曰潮守信。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等天體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周期性運動,遵循自然規律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古人感悟潮之有信而願意“嫁與弄潮兒”,今人則可根據精確到分的潮汐預報按時前來觀潮,誠信之珍貴實屬無價。
三曰潮無情。潮頭到處,蕩滌污泥濁水而所向披靡;潮湧過後,江水如洗而江流似練。歷史潮流亦然。當年隨徐志摩來鹽官觀潮的友人中其實還有汪精衛,但現存的塑像和文字記錄中都缺失此人:歷史的大潮已將一切渣滓無情拋棄。
欲觀錢江大潮當來鹽官,一定不虛此行。
李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