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2月27日
第B10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適應世界的不友善吧

《地球其實是昆蟲的》 作 者:安 · 史韋卓普 · 泰格松 譯 者:張芷盈 出 版 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適應世界的不友善吧

為甚麼說地球是屬於昆蟲的呢?首先,圍繞在地球上,專家估計,目前約有一千兆到一萬兆隻昆蟲存活着,或爬或跳或飛,其數量之龐大、種類之繁多,遠超人類統計的能力。而且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前,按照作者的說法,昆蟲已經發展出養殖作物的能力,牠們的存活與繁衍,都不僅於依靠捕捉獵物。但更重要的是,昆蟲是最早演化出翅膀的生物,較之鳥類、蝙蝠或者翼龍都要早得多!

昆蟲驚人的生命力,來自牠們身處嚴苛與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面對並不友善的世界,這些無脊椎生物能通過自身的演化來適應甚至逆轉原來的劣勢,促使牠們就算歷經地球五次大滅絕,仍能倖存下來。本書大量整理昆蟲演化而來的種種生存能耐,這些資訊勵志之餘,也深具啟發性,但更有許多是人類做不來的,例如作者所舉的一個鮮明例子:不是所有動物都有辦法吃屎,而昆蟲可以。

這樣說來,昆蟲既然擁有頑強的適應力,他們的永續存在理應不成問題,可是現實卻恰好相反。由於人類過度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大規模破壞,超出了昆蟲或自然界可承受的範圍,包括昆蟲在內的許多物種,目前正面臨滅絕危機。儘管許多研究已經指出,昆蟲大規模消失是生態系統崩潰的前奏,最終很可能反過來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不可知的挑戰或威脅。可惜大眾至今仍未能正視維繫包括昆蟲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乃至生態永續運作的重要價值,也是本書作者對讀者的殷切呼籲。

事實上,人們對變化莫測的未來所知甚少。我們理解環境變遷對生態系統會有影響,卻不知道這些變遷或破壞,例如某種昆蟲滅絕之後,影響的程度和後果是甚麼。對於未知,人們的應對方式不出二途:一是訴諸道德責任,限縮人類自身在地球上的主宰權,努力將人為破壞的生態環境予以復原,恢復到昆蟲宜居、可以繁衍的程度。一是利用生物技術,“更人為地”改造環境,加速昆蟲的演化,使之重新適應環境。可是,最終會不會造成更加沒有人願意看見的突變?卻沒有人說得準。就此而言,作者對前者感到悲觀,而對後者則心存疑慮。

也許,“回不去以往的世界”、“順應環境變化,自求多福”乃至“物競天擇”、“叢林法則”更接近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也是多數人更願意接受的生存哲學。不幸的是,這種立場其實恰好就站在恢復、維護舊世界的對立面上。這大概就是保育或環保工作的推行,為何總是如此艱難又缺乏說服力,還不如那種讓昆蟲在封閉空間內互相殘害的娛樂視頻,更受大眾

青睞的緣故吧。

試讀者

2020-12-27 試讀者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1314.html 1 適應世界的不友善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