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樂精選多面睇
過去四十多年,香港中樂團曾委約創作或重新編排中樂曲多達二千三百首,平均每年近五十多首。當中包括合奏、協奏曲和小型合奏,加上原有的中樂作品形成一個十分有系統和豐富的研究寶庫。這些作品既有當代作曲家的新作,也有不少華夏民族音樂,更不乏經典古曲。20/21樂季開始,樂團精挑細選其中一百首作品,分三年在“中樂百首精選”音樂會中為觀眾分批呈獻這些佳作。20/21年度的開幕演出場“中樂百首精選”之《春江 · 十面》(十月三十一日)除呈獻名曲《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和《將軍令》,更帶來由樂團年輕胡琴家黄心浩以環保革胡演奏改編自《梁祝協奏曲》的高胡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古曲名曲外更特別安排音樂家林樂培寫於一九七九年的《昆蟲世界》。
是日演出不設中場,觀眾一次聽足一個半小時的精選樂曲,又是另一種體驗。香港中樂團水平極高,若論技巧往往令人難以挑剔,極其量多從編排上看節目的優劣居多。今次看這場演出卻別有體會。由於這是古曲居多的節目,一次聽樂團演奏就發現原曲與改編為大型民樂團演奏後的明顯分別。除《昆蟲世界》及《梁祝》,其他是古曲。鼓號齊鳴的《將軍令》為戲曲中作開場音樂和為擺陣等場面伴奏的曲牌,嗩吶與鑼鼓相鳴奏。彭修文的編曲用上“租吹鑼鼓”及“細吹鑼鼓”的對比手法,在大型樂團演奏下,《將軍令》發揮得更見宏偉和富技巧,比起戲曲的演奏還要熱鬧生色且音色層次豐富。
《春江花月夜》由《夕陽蕭鼓》又名《潯陽琵琶》改編,是一首抒情寫意之曲,主調富江南水聲情調。顧名思義琵琶和蕭鼓的分量不輕,尤其前者,但由彭修文為樂團的編曲則另有特色。名曲在約八十人演奏下,層次與音部自然豐富許多,但正因如此,江南月夜泛舟之閒逸,間在幾段全樂隊的演奏下,情意就難免褪色。琵琶獨奏亦過於輕柔,筆者坐得很前,但還感其聲量不足,在全樂隊襯托下,顯得反差更大。樂隊的演奏旋律美妙,但原來琵琶獨奏之美變成附屬樂隊之伴聲,有獨自賞月轉為結伴同遊之態。
原為琵琶曲的《十面埋伏》分多個章節,劉金文、趙咏山的編曲分為七段,除了小戰(楚歌) ,幾乎都是激烈、澎湃樂段。這亦“食正”樂團最拿手之處,列營、吹打、大戰、奏凱都是中樂團各音部展現氣勢和功架的部分。敲擊、吹打聲部大派用場,加上三、四十人的古琴拉奏聲部,戰場上的金鼓、劍弩、人馬之聲紛紛而至,生色生動而具氣象。但由琵琶獨奏的埋伏一段在這改編只匆匆一現,篇幅都幾乎由樂隊代之,琵琶急衝向上,愈來愈快那種逼切和壓迫感就不見於此曲。
原為小提琴協奏曲的《梁祝協奏曲》,由吳大江改為高胡協奏曲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樂團年輕胡琴家黃心浩以環保革胡演奏。此作比原作長,三個部分除獨奏外,樂隊合奏的部分很重,再現部重現的愛情主題,篇幅不短,反而重點化蝶一段相對就見短促。引子與呈示部,或第二部分的展開部獨奏與樂隊部分頗接近,以年輕演奏家姿態演出論,在黃心浩的表現中看到其潛質。不少獨奏段落都應付自如,唯力氣、聲量還是少了一點,相信隨年紀自可調整。至於情韻方面,就覺革胡的高音區還是差一點點,獨奏幾次上攀,如可再推上一點感覺會更理想,更能牽動觀眾思緒的投入。
幾首由樂團委約編曲的古曲名曲都有一共同點,就是全樂隊部分十分吃重。獨奏部分位置相對略輕。經過重新編排的古曲,格局跟小型樂隊演奏或獨奏曲自然不大相同,但面對龐大的樂隊,確實頗難展現獨奏之美,先不計演奏家的分量和技巧,如何在聲量配置方面取得平衡也重要。另外在這場節目中,由於全樂隊部分很重,偶爾出現的個別樂器的段落,如《梁祝》呈示部中高胡與革胡的對白,來比擬草橋結拜,就感特別優美。
大型民樂氣勢不凡,演奏節慶或大型套曲有其優勝一面,但如何凸顯獨奏和個別聲部的優勢也不容易,兩者之間的平衡可能是樂團要繼續花心思去研究和模索的範疇。至於節目中的探索作品《昆蟲世界》就算今時聽來也還帶實驗性。描寫蜜蜂、蜻蜓、蠶寶寶和蝴蝶生熊的《昆蟲世界》,並不以模擬幾種昆蟲的聲音出發。作曲家反而以音樂調性、和聲和音色組合來創作此實驗作品。其中蜜蜂、春蠶的段落更與兩種昆蟲的固有形象無甚關係。蜻蜓和蝴蝶的色彩較接近慣常的自然景觀面貌,由中樂演繹不易捕捉情景,但引證樂團早在初年成立不久已經積極探索中樂的可行範疇,今天重聽意義比演奏更大。作曲家的三位孫兒女更特別為此曲作現場朗誦,與觀眾共同回顧及展望中樂的可行性和樂團與作曲家的成就!無論大型作品或創新的實驗作品,指揮兼藝術總監的閻惠昌都有效地帶領和組織香港中樂團衝破中樂的框框,令樂團邁向海外,貢獻良多。
鄧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