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違約促企重估信用風險
年初在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受衝擊考驗,許多企業因而面臨嚴峻挑戰,經營不善者甚至發生債務違約。縱觀年初至今在岸市場有近1,500億元人民幣的違約規模,大致與去年相若,反映政府在疫情期間於貨幣調控、財政政策和紓緩措施上的積極作用。
早前,在政府支持下,市場對個別國有企業有更強的信心,因此該類企業即使財務能力較差,競爭實力較弱,亦可獲得較高的信用評級。然後再以較低成本集資,形成市場上的資源錯配,增加債市風險。但在疫情期間,地方政府淨收入下降,對旗下企業的支持變得更審慎,導致高評級國有企業的債務違約佔比上升。根據萬得數據顯示,年初至今發行的債券中,若按債項和主體來看,獲評為AAA級別的分別有44%和62%,反映目前債市的評級嚴重虛高,評級之間的區分不夠清晰合理,債券市場風險較大。
鑒於以上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早前表示會推動債券評級制度的改革,令企業的信用評級更加合理,同時加強監管和風險調控,這將逼使企業進一步優化自身效率並提高競爭能力,從而降低債券市場的整體風險。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市場將更加重視企業的自身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重新評估其債券的信用風險並作出更合理的定價。預測優質企業和高風險企業的利差將進一步擴大,此舉有利未來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建議債券類投資者可優先考慮其流動性較佳,收入能力穩定,違約風險較低的優質主體。
工銀澳門私人銀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