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一年 不平凡的聖誕禮物
又到聖誕!又到聖誕!
二○二○年是很不一樣的一年,是充滿挑戰和考驗的一年。雖然與以往不同,因應防疫的需要,今年聖誕節取消了多項大型慶祝活動,但是市內的燈飾和佈置仍散發着濃烈的節日氣氛,瀰漫着溫馨與祥和的氛圍。當中,送贈聖誕禮物是彼此傳達祝福的常見及常用的做法。然而,時至今日,節日送禮物很多時候只是流於形式,或是演變成了孩子節日的“權利”、成年人的“義務”等,大家或許沒有考究送禮的真正意義了。大家不妨在這個不平凡的二○二○年的聖誕節裡,為孩子準備一份不平凡的聖誕禮物。
筆者認識不少年輕的父母,他們每逢節日都會帶孩子去購買玩具,認為這是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或許是,或許不是,這視乎家長對於購買玩具的心態。此話何解?大家如果細讀玩具說明書的話,或可知一二。有些玩具在說明書中標明,此玩具“不適合六歲以下兒童”。簡而言之,這玩具原本的設計意圖是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讓六歲以上的孩子獨自使用。也就是說,小孩有了這個玩具,就可以釋放父母照料孩子的時間了。事實上,有不少平日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也常會以購買玩具作為“缺位”的補償。如果玩具可以替代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和陪伴,這是喜或是悲呢?此外,我們也常見到這樣的狀況,當孩子哭鬧不停時,只要父母拿出手機或iPad給他們玩耍,孩子就會馬上破涕為笑,這又說明甚麼呢?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建立在共處和陪伴的過程中,手機和iPad型號會不斷更新和被取代,但父母是永遠不能被取代的!從今起,給孩子送一份既平凡但又極不平凡的禮物吧——陪伴!
最近筆者在課堂上跟學生們討論有關父母對孩子期望的議題。席間筆者請同學們分享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其結果大致分為四類:一、父母從沒有對孩子提出過任何期望;二、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照顧好自己;三、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快樂地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四、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有好的職業。筆者後來也對此稍作了一些分析,發現同學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期望與他們在課程的投入程度是相關的(事實上,一九六○年代美國社會學家James Coleman(詹姆斯 · 科爾曼)已有研究顯示,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影響),即父母在其學習過程中參與度低(包括沒有期望)的學生都有較為類似的特徵,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且對於課業的自我要求仍處於“他律”的狀態。筆者作為他們的老師,只能盡力而為。但是,作為一種社會分析,這是很重要的。這些同學大多都是千禧嬰兒,在成長期正好遇上澳門經濟急速發展的階段,即“人人有工做”的年代,換言之,他們的童年或成長期的時間大多以自處居多,這樣的話,其實他們不學壞已是萬幸了。筆者對他們的成長經歷是理解的,但是光有這份的理解是不足夠的!所以,筆者在這裡呼籲相關的政府部門要對學生的需求作更多的研究和分析,以便為他們提供更適切的服務。當然,大學也不單純是傳遞知識的場所,也需協助學生形成和確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今年,讓我們送青年人和大學生一份既平凡但又極不平凡的禮物——關愛!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