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的核心焦慮
年末最準時的節日問候,必定來自群發的商業電郵。電子賀卡的關懷,濫情、淺淡、準時、使命必達,又帶一小行“系統自動發出,系統不接受回信,請勿直接回覆”的溫馨提示,像個笑容滿臉又拒人千里的好好先生。
十二月是大餐連連的月份,利亞和我尤其慷慨,該去的約會該去的派對,全都照單全收。蚊子偶爾和我們吃半頓飯,就奔赴下一個戰線了,有時還自作主張,叫小弟留下來陪我們把飯吃完,再送回家裡。
十二月也是許多年輕小妹找我聊人生的繁忙月份。臨近三十的半熟女孩,愁未來、愁閨蜜、愁工作、愁男人,每次出席她們的聚會,我都像到“吐槽大會”當特邀主持人。
她們的焦慮也是扎扎實實的焦慮,擔憂也不是無中生有。有人跟我說三十歲生第一胎的人生規劃,是要沙盤演練步步倒推——意味着二十八歲前結婚,二十五歲前必須找到可以託付終身的人生伴侶,也就是說,二十二歲最好已遇到值得花時間花心思的對象去曖昧。所以早於二十出頭,她們已經把握一切機會去玩去試去碰去爭取。
“三十歲之後,人生的可能慢慢變少”的說辭,讓她們憤怒又驚恐。而核心問題在於,百般用心而徒勞無功,老是遇不上人,或遇人不淑。
面對“自我實現”和“相夫教子的女性歸宿”的糾結與掙扎,“三十而已”的輕鬆說辭,背後是真實且嚴峻的生存焦慮、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無休止的自發緊張和群眾敵意,在聖誕前夕達到頂點——平安夜的喧鬧與孤寂,反映的都是當代熟齡單身女性的核心焦慮。
利亞對所謂的“平安夜的核心焦慮”只有一種看法,就是考驗自己的心臟夠不夠堅強。而事到如今,我唯一的“平安夜的核心焦慮”,是自家製的聖誕大餐的菜式和酒配不配。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