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結構 衝突
其實《潛在教育》有個相對完整的故事,編劇的任務之一就是將故事編成“劇情”。《潛》劇出場人物只有Liz和Dave兩個,不過從“故事”來看,還有一些重要角色,例如帶他們去看藝術展、銳意改革體制的老師,Liz的家人,學校的高層,以及其他同學等。但編劇鄒景峰沒有讓他們出場,都是透過Liz和Dave的主觀角度去講述;好處是敘事的焦點相對集中,但其他關鍵人物也顯得比較典型化。
《潛》劇的故事大概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Liz在原生地區所經歷的過去,第二階段是Liz與Dave二人着重自我探索的學習生活,第三階段就是當“中聯考”與家庭壓力到來後,二人的掙扎與抉擇。編劇選取了第二、第三階段的平行剪接來呈現整個故事。Liz的過去在劇初以三言兩語就帶過。所以整個演出基本上都是自由與抑壓,A接B接A接B地快速跳接、互相對照,由於基本上是順時序的,要理解故事也不十分困難,但有時在一些事情的對照上,例如當“中聯考”正式在本地區實施時,才倒敘到Liz說出她在原生地所經歷的那一場考試,是否更能強調體制的漸行漸近與無處不在?
而在自由與抑壓的衝突上,編劇以聯考制度對照繪本比賽,前者講求速度、達標、重視結果、單一化、功利性,繪本創作本來可象徵人物對過程、多元、非功利性的追求,可是“比賽”一般也是重視結果與功利性的(當然這也取決於參加者的動機)。如果不是比賽,純粹在乎創作,對劇情造成多大影響?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也是值得考量的。
《潛在課程》作為一個難得討論教育與體制的本地原創劇作,也是編劇鄒景峰第一個完整呈現的作品,成績已相當亮眼。同時,也喜見友人(創作)劇團多年舉行“第一稿”計劃的成果,澳門新一代編劇正需要更多這樣的平台。
(談《潛在課程》 · 三 · 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