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支付受寵
央行規範現金收付 彌合數字鴻溝
【路透社北京電】近年來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電子支付使用的範圍越來越廣。特別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現金收付環境產生新的影響,部分經營主體拒收人民幣現金的現象時有發生。
現金支付的剛性需求與拒收人民幣現金是中國社會存在的“數字鴻溝”現象的表現形式之一,即一部分群體處於數位化服務的“雷達”範圍外。這引發中國監管層的重視。
中國央行發佈第十八號公告,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要求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釐清拒收行為邊界
“支付工具的數位化是貨幣演進的總體趨勢,人民銀行鼓勵各類非現金支付工具發揮各自優勢,滿足不同市場的主體、不同場景的支付需求”。央行負責人表示,開展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並非“一刀切”,而是圍繞公眾日常生活需要,針對不同情形提出不同要求。
第十八號公告聚焦於公眾日常生活消費的高頻場景,明確行政事業性收費、基本公共服務、交通運輸、大中型商業機構、小微經濟主體以及線下無人銷售、線上網路經營等不同現金收付主體、不同場景、不同支付方式下的現金收付要求,進一步釐清拒收現金行為邊界。
“九月以來開展專項集中整治,從目前情況看,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效。”該負責人稱,“目前部分分支行正在梳理、研判,還有走法定程式,判別是否要開一些罰單。”
央行另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着非現金支付方式的發展,整個現金流通規律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從總量角度講,雖然流通中的現金總量每年上升,但流通中的現金佔GDP的比重在穩步下降。
支付手段合適比例
另一方面,現金的流通速度或周轉速度在減慢。“我們初步判斷,這個(變化)是比較大的,但減慢到什麼程度、有什麼影響,還在研究。”他稱。
第三,央行曾於一八年做過現金流動環境調查,在零售支付領域(比如日常消費),現金、銀行卡和第三方支付基本各佔三分一。今年的初步調查結果則顯示,現金支付比例已降到百分之十左右,部分地區甚至更低。
該負責人指出,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還是數字鴻溝問題,現金和其他支付手段可能還需考慮一個合適的比例。
“現金是有一整套流通和服務體系,如果交易量很小,就會影響到用現的順暢程度和體驗,或者要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比較高。”該負責人稱,“這是這幾年一直在關注的方面,未來也需要全面、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