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得了的原始狀態
報社採訪課記者首先使用手提電腦寫稿,該部門的編輯也需以電腦審稿發稿,然資深的編輯學習漢字輸入法沒有青年容易,雖然沒有限定上手的時間表,但座枱式電腦已安裝在辦公桌上,轉型是必行的事。他們在下午回報社打字,開初施行一根指頭按鍵盤的“一指神功”,後來亦能揮灑了。恐懼新科技的熟齡人,遠遠看着便認定學不了,也有人在這個轉型關頭一屆退休之年便選擇不幹。
副刋課員工在某日也各自擁有新電腦。之前帶着點憂慮的我,已提前準備迎接這個日子,拿起兒子的中學課本自學倉頡輸入法,生吞死記一起來。睡覺時一合上眼皮,黑的大鍵盤橫在目中,“日月金木水火土”字碼火星在樣地迸射,腦子腫脹眼也了。這當口,後進者我大致能夠輸入,緩慢地改稿、打標題,打不出來字少不免對輸入法生怨怪,“麼”字的字碼是“戈木女戈”,那“麻”字為什麼不是戈木木,而是戈十金金啊?然而如今覺得比起眾多省記又快速的新輸入法,這個舊法卻比因少動筆漸漸難寫出正確漢字來的人能記住字體的完整結構。
那時,作者的稿件也以手寫居多,北京作家徐城北是很少數利用電子郵箱傳遞稿子的作者之一。編輯要將簡化漢字的稿件轉為繁體,經過軟件處理後,便出現一些古怪,凡“項目”變為“專案”,“循環”變“迴圈”,“次”的後面一定多加一個“元”字。徐城北寫的一篇〈北京老字號〉在簡轉繁後,“字號”全變成“老字型大小”。如今Google上有逾億條“老字型大小”備索。
慣於以原始狀態執筆寫稿的人,那管筆是連着腦子的,一握上筆腦袋開動,所想的流至筆中洇在紙上顯現出來。捨棄筆杆換成打鍵,要面對文思不暢的焦慮。改變舊習慣不易,能改便仿似得新生了。曾經名作家張賢亮出席會議期間以攜來的手提電腦寫稿,這先進事跡被記者發了通稿。
(日子輕輕地過去 · 六十二)
林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