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憶窮
江南沿海地區,人們很容易想到颱風肆虐。偏偏我們那個村子所在山谷深處,四面環山,暴戾的颱風到了這裏都變得溫柔了,威力不大,危害十分有限。
生產隊時期,很多地方全勞力勞動一天折錢五六分,我們村歉收年五六毛,豐收年一塊多,農民月收入二三十元,那是相當不錯的。勞力多的家庭,年終結算有能拿到四五百元現金的,足夠建造兩三間二層木構磚瓦房屋的。
只要頭腦靈活,手腳勤快,掙錢的機會也不少。記憶裏,父母做過不少生意,到過外地打工:母親年輕時曾跟本村幾個年輕婦女一同販賣過水蜜桃,附近桃園批發了桃子挑到縣城去賣;到鄰縣販賣過麻繩、地瓜秧苗之類的東西;母親還會做墜麵出售——將搓好的麵一根根兩頭黏在兩根三四尺長的小竹竿上,小竹竿插在木架子大樑的小圓孔裏,相距一二米,另拿一根小竹竿不斷壓抻麵條,直至又細又長,隨風飄拂;父親曾跟着二姨夫到江西景德鎮燒過一年多瓷窰;家裏養過多年母豬,我跟着父親到鎮上豬行(豬市)賣過很多次豬仔。因此聽說過賣方和買方各使手段(賣方使勁踩住豬籠下墜着的一根繩子,買方輕巧地在秤星上做手腳),最終扯平誰也沒有佔到便宜的買賣故事。村裏以生產隊爲單位,每年初夏農忙開始前到一個叫洞坑的深山村莊“判柴”(批發整面山坡的灌木柴火),集中砍柴的那一個月裏,家家戶戶柴火堆成小山,硬柴乾透後,自燒有餘的部分可以肩挑車拉到鎮上出售。一擔一百二三十斤的硬柴可以賣三四元錢。有一年夏天,我陪父親拉着七八百斤一地排車松枝到幾座磚瓦窰廠兜售,最後拉到二十公里開外的縣城,次日早市才賣掉。
(三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