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不朽經典傳遞奮進強音
——澳門樂團“不朽交響樂”演出觀感
十一月一日追思節之夜,澳門朗月當空、風平浪靜。文化中心劇院裡,隨着簡栢堅指揮瀟灑自如的動作和演奏家們精準老練的演奏,澳門樂團二○——二一音樂季“不朽交響樂”為人們傾情奉獻人類音樂史上鏗鏘有力的樂音。
演奏的樂曲分別是作曲家海頓的G大調第九十二交響曲、貝多芬的F大調第八交響曲。激情澎拜的快節奏和令人屏息的衝擊力,將兩個多世紀前在工業文明機器聲和法國大革命吶喊聲中衝決舊制度的歐洲,與目前抗擊第二波疫情洶洶來襲的世界聯結起來,展現了堅守防疫陣地不失的澳門音樂家和文化界對頑強抗爭的生命給予的有力聲援。
為甚麼是海頓?因為他樂觀豁達、老而彌堅,生命不息,創作不止。這位車輪匠的兒子一七三二年出生,一八○九年去世,七十八年的人生旅途中從未停歇腳步,與小他二十四歲的莫扎特、小他三十八歲的貝多芬這些天才晚輩共同追夢,並肩前行,工匠的文化基因加上勤奮不輟,使他一直保持高水準音樂創作。他寫了一百○四首交響曲,成為“交響樂之父”,還有大量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堪稱“弦樂四重奏之父”。一七九一年他順勢求變,離開藝術之都維也納到工業革命中心倫敦,將一七八九年創作的G大調第九十二號交響曲在牛津奉獻給聽眾,也使這首交響曲有了“牛津交響曲”之名。當年,稱他為“海頓爸爸”的三十六歲的莫扎特去世,被莫扎特稱為“將來揚名天下”的二十一歲貝多芬與海頓相識後移樽就教。澳門樂團演奏此曲,傳遞了六旬海頓優雅曠達、精神抖擻的氣質,用瀟灑輕快、喜氣洋洋的樂調笑對威脅生命的瘟神。
貝多芬再次登場。這位不懼死神、挑戰極限、超越時代的人類英雄是今年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形象。他一七七○年出生,一八二七年去世,這位有着選帝侯樂隊長祖父音樂基因的小子在嚴父教育下度過童年,在時代磨礪中錘煉迎難而進的傲骨、逢山開路的勇氣,拜海頓為師後披荊斬棘,一八○九年海頓去世後,更是開始了革命性偉大創作,即使完全失聰也永不言棄,向世人奉獻最輝煌的傑作。一八一二年完成的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激昂雄壯,火焰騰騰;第二樂章舞步輕快,悠揚如歌,第三樂章輕騎怡然,自得志滿,第四樂章風馳電掣,凌空恣肆,將和聲遊戲玩到極致,最後勢如破竹、酣暢淋漓、戛然而止。貝多芬用金石淬火鳳凰涅槃向老師及同儕致敬,展現英雄凱旋的豪邁自信,在厚重古典大門上鑿現熱血賁張的浪漫曙光。
今年澳門國際音樂節遭遇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隨着澳門、祖國內地和全球抗疫不斷推進,先是網上開展“愛貝多芬”活動,在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後八月底借“世界地球之日五十周年”之機,在美獅美高梅視博廣場美輪美奐背景下,讓觀眾近距離欣賞貝多芬《第六交響曲 · 田園》。此次又選取貝多芬愛稱為“我的小交響曲”的第八交響曲,將貝多芬海頓奇妙連結,透過這對師生追求卓越、至死不渝的執着創造和傳奇關係,再次兌現向抗擊新冠肺炎的每個生命致敬的諾言。
澳門是歷史和現實和諧共存的窗口、西方和東方匯聚交融的平台,傳遞着海納百川務實順變的時代精神。當今世界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激烈演進,需要逆流而上跨越險阻的勇氣、鍥而不捨合作共進的精神。城市雖小,腹地廣闊;舞台不大,居高聲遠。澳門音樂家、文化人同其他各界人士及全體居民一道,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同心協力,砥礪前行,用每一次傾情奉獻持續奏響正能量的時代強音,讓每個人生命之路走得更遠,使每個人人生價值充分展現,讓高昂不屈攻堅克難的生命樂章流傳更久。
龔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