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2月15日
第C07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中國風:十八至十九世紀珠三角風情西洋版畫

澳門南灣景色 原作:華納 · 瓦南 繪製:托馬斯 · 阿羅姆 (1804 – 1872) 製版:卡彭 凹版─雕凹線法、手工著色、鋼板 約1843年,12.3 x 19.4 cm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澳門白鴿巢公園賈梅士洞 繪製:托馬斯 · 阿羅姆 (1804 – 1872) 製版:森美 · 佈雷蕭 凹版─鋼板、雕凹線法、手工著色 約1843年,12.7 x 19 cm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澳門全景 原作:奧古士丁 · 博爾傑 (1808 – 1877) 繪製:托馬斯 · 阿羅姆 (1804 – 1872) 製版:費雪 凹版─鋼板、雕凹線法、手工著色 約1843年,12.6 x 18.7 cm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風:十八至十九世紀珠三角風情西洋版畫

西洋版畫登陸中國的第一站

從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正式踏足澳門開始①,羅馬天主教在明末再次來華拓展傳教事業,令南中國海岸一個小漁村注定要成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第一站,西方美術傳入中國過去誤認為自明萬曆十年 (1582) 利瑪竇開始,但一五四二-四八年間葡人在寧波地區建立雙嶼港貿易基地,葡萄牙旅行家平托(F.M.Pinto) 在《遠遊記》第六十八章記載雙嶼港的教堂早已有西方繪畫與雕塑已輸入中國②,中文史料有嘉靖四十四年 (1565)

安徽人葉權在《遊嶺南記》中記載澳門教堂內的西方宗教繪畫與雕塑③,除了雕塑、繪畫之外,更迫切需要大量的宗教版畫,便於進入內地傳教,一五八二年意大利畫家尼閣老 (Cloz Nicola Giovani) 與利瑪竇一起來澳,抵澳後尼閣老創辦了一所繪畫學校,翌年到日本培植美術人才。或許當時澳門仍有精通版畫的傳教士或畫師,一五八八年出版了內有精美版畫的拉丁文著作④。雖然澳門並不是最早傳入西方美術品之地,但當時澳門為遠東地區最重要的傳教事業中心,需要大量宗教美術品,促使在澳門培養了不少的美術人才進入內地傳教,在利瑪竇的協助下,首先是著名的《程氏墨苑》插圖,接下來龍華民等傳教士也明白鄉村民眾更需要有插圖的教義書,《誦念珠規程》與《出像經解》更成功地將西方的宗教版畫轉換成中國人能欣賞的風格,令西方美術能迅速在中國境內得到發展,因此只有澳門才可稱為西洋美術在中國傳播的第一站⑤。

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乾隆在位期間取消沿海各海關,獨留廣州與澳門為對外通商口岸,在航海通商時代西方的版畫被帶到廣州,複製成不同形式的外銷畫,乾隆五十七年(1792 ) 英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使節團來華名為乾隆賀壽,實則與清政府直接交涉,以爭取英國在華的商業利益與外交特權,使節團中成員除了外交人員還包括軍事、航海、天文、繪圖、測量、機械工程、博物學等專門人材,顯示出政治外交背後還有更重要的戰略性任務在身。攝影術未發明之前,欲巨細無遺地詳盡記錄中國的資訊,以繪畫方式記錄圖像資訊乃順理成章之事,而澳門作為清初廣州對外貿易的重要外港,也被使節團記錄下來,正如學者梁嘉彬指出,澳門是研究中西交通及外交史一個重要環節,扮演清廷管理各國商人之間的緩衝角色,每年貿易季節大量外國商人聚居,與廣州十三行建立緊密的貿易關係,西方的宗教、醫學、藝術、教育等相繼經澳門傳入內地,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這次研究的澳門藝術博物館版畫藏品主要是來自一八四三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兩套插圖書籍,這兩套書籍內容上基本是相同的,共一百二十多幅都是英國人眼中、描寫清代乾隆末年至道光年期間的中國各地風土人情,地方遍及北京、天津、南京、寧波、杭州、厦門、廣州、澳門、及香港等地。其中很多畫稿源自上述使節團的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水彩畫,以及一八三八-三九年遊歷澳門的法國畫家博爾傑的畫,兩人都是親自用畫描繪比照片更深入的觀察與藝術表現,加上其他外國畫家的描繪,使西洋版畫這面鏡子忠實地反映出十九世紀前期澳門、廣州、以及香港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風貌,成為一筆相當可觀的圖像文化遺產。

雕凹線版畫殞落前的璀璨

從版畫藝術的角度來衡量,西方以歐洲為主的印刷術有其獨特的發展路向,自十五世紀德國人谷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開始,一直沿用凸版印刷,版材以木板為主,當初與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無異,或許是金銀首飾工匠擅長金屬飾雕刻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保存首飾的紋飾設計圖樣,早在十二世紀已利用同樣的金屬雕刻工具在木板上雕刻圖像,再把紋樣印刷出來保存,因此歐洲的凸版畫一開始就與中國版畫很不同,工具不同是主要原因之一,這種雕金工具刀尖很適合雕刻細密精緻的線條,同時也是首飾工匠的關係衍生出凹版印刷,成為歐洲獨特的印刷方式,也發明了不少的凹版製版技巧,從歷史的順序來排列,最早是雕凹線法(Engraving)、直刻法(Dry point) 約在十五世紀中葉,至一五一三年德國人格雷福(U. Graf)發明腐蝕法(Etching),一六四二年德國人西根(L. vanSiegen)發明美柔汀法(Mezzotint),一七六八年意大利人普林斯(J. B. le Prince)發明細點腐蝕法(Aquatint)。在攝影術未發明以前,大量複製圖像就只有依賴表現力極佳的凹版印刷技術。

歸納眾多製版技術的特性分為對形體的精密描繪、以及對光影材質的追求兩種類型。線條是東西方描繪的主要視覺圖像元素,當工具不同時東西方的線條就有明顯的分別,就如中國畫用毛筆出現粗細變化的線條,自然在木刻版畫上也追求較為自由的線條,工具不需要太精細,光影微妙的變化更不是追求的目標。歐洲的版畫家從起點就走自己的路,像鉛筆素描般利用線條描寫準確的形體,疏密不同條描組織調子變化。雖然製版時間很長、費用高昂,但雕凹線法一直受歐洲各國畫家與收藏家喜愛,情況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才有了變化,英國工業革命後,印刷品、書刊、報章需求急劇增加,金屬板用雕凹線法製版已趕不上時代廉價、大量需求,而木板仍可以快速完成雕版工作,暫時能滿足報刊的時間性要求,科學研究的積累使十九世紀進入發明與技術突破的時代,當更快速廉價的石版印刷、攝影、照相石版等相繼出現時,意味着雕凹線法製版將黯然淡出歷史舞臺。

幾百年來流行的美學價值觀也備受衝擊,英法兩國藝術家開始追求個性自由表現,當初被視為低層次的腐蝕法一躍而成為新寵,十七世紀荷蘭林布蘭特的腐蝕版畫被捧為前衛版畫的典範,這種傳統版畫現代化的思潮一直延伸至今,而展品中這批一八四三年以鋼板雕凹線法印刷的英國版畫卻是版畫現代化前的高峰之作,大量印刷並不減低其藝術價值,每一條技巧高超的線刻劃出畫師與雕版師的完美結合,閃亮著幾個世紀以來的西方美學承傳與光輝,相對於當時流行的石版畫,有更高的技術難度。面對每一時代不同的美術潮流漲退,只有在互包容的客觀評價中,享受獨立欣賞到藝術多樣性的喜悅。

蘇沛權

① 譚世寶《澳門歷史文化探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210。

② 平托著、金國平譯《遠遊記》,澳門基金會,1999 年,第68 章,頁198。

③ 葉權《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頁45。

④ 湯開建《澳門―西洋美術在中國傳播的第一站》,《美術研究》2002 年第4 期總第109 期,頁41。

⑤ 前引《澳門―西洋美術在中國傳播的第一站》,頁41。

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

展場: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專題展廳

展期:至2021年8月29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7:00(逢周一休館)

導賞: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三時至四時

2020-12-15 蘇沛權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8921.html 1 中國風:十八至十九世紀珠三角風情西洋版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