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巴士
疫情下,今年上半年本澳城市活動減少,加上“封關”(通關限制),市內巴士服務減班縮線。下半年隨着疫情緩和,同時九月下旬內地恢復自由行來澳簽註,人流漸增,尤其十一月以來,大型酒店入住率也回升至五、六成。居民上班、旅客出行都需要公共交通工具,的哥已全部開工;巴士不斷增班,現時日均五十六萬人次乘搭,已回復至疫前的九成。
巴士恢復九成班次,市面再常見巴士龍,長長如火車,是疏導乘客,還是增加交通堵塞?有時候真的說不清楚。澳門總面積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但巴士線近九十條,一些道路不足二百米就有一個巴士站,連司長也發話指巴士線和巴士站太多,真要切實整合一下,才是優化公交。
不過,整合巴士線和車站前,要先宣教和糾正居民“車到門口”的不良習慣,出行應是“步行+巴士”結合,同時多推動步行好處,否則減少或合併巴士線路和車站,又會惹來批評。
講到巴士設施,當局在亞馬喇前地轉乘站改建擋雨篷工程終於完工,雨篷由七十五米延長至二百米,算是德政。但有居民發現雨篷物料是玻璃,能擋雨難遮陽,憂慮夏日候車如火燒,未用已要求改善。官員表示可貼隔熱貼紙,但要多支付二十萬元。網民即嘩聲四起,嫌貴!計計數二十萬貼二百米,即一米貼紙連人工一千大元,是貴是平,見仁見智。
斯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