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教育
由鄒景峰編劇的《潛在課程》,去年入選友人(創作)劇團《第一稿》劇本孵化計劃,今年正式在戲劇農莊黑盒劇場公演。跟過去幾個涉及學校教育的本地劇本相比,《潛》劇視野與野心都更大,在滿場的壓抑氛圍中,它要討論的範圍從學生、家庭期待、學習壓力,直指教育制度的反思,甚至讓人進一步疑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才造成這樣一種教育體制?造成劇本中那個青少年學生如此巨大的抑壓?
Liz從“另一個地方”來到“這一個地方”,為了逃離原生地高壓的教育體制,來到新環境中遇上熱愛藝術創作的Dave,二人度過了一段無邪的、相對自由開放的學習時光。他們在學習中互相扶持,一起討論一些別人覺得無用的話題,一起參加繪本創作比賽。可是高壓的體制還是來到這家學校,二人從共同抗衡,到自我質疑,最後Liz在家庭暴力、社會主流價值的影響下,終於走到Dave的對立面,選擇服從於高壓體制的遊戲規則。而Dave則獨自抱持他對自由意志的追求,堅持要完成參加繪本創作比賽的作品。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是一種非正式、隱蔽、不會在“外顯課程”安排中言明的教育方式、學習經驗,着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一個老師的個人言行舉止,即使與課程內容無直接關係,也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校建築的空間設計、佈局,學生在校園中須遵守的各種儀式,師長之間、師生的權力關係等,都是一種“潛在課程”。有學者甚至將教室與監獄和精神病院作比較,歸列出“群集”、“讚賞”、“權力”三個關鍵詞,學生在這種群集生活中,學會評價制度、爭取被讚賞,熟習了各種人際關係的權力運作。在這種“隱性教育”下,學生漸漸在校園中學習適應與應對這些社會儀式,正正是《
潛在課程》劇本中意欲反映的問題。(談《潛在課程》 · 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