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忙,鑿壁透光
袁紹珊
三個最奇怪的詞
作者:(波蘭)辛波斯卡
當我說“未來”這個詞,
第一音方出即成過去。
當我說“寂靜”這個詞,
我打破了它。
當我說“無”這個詞,
我在無中生有。
(陳黎譯)
你會怎樣用一句話,分別呈現“未來”、“寂靜”和“無”?用形容詞“美好”、“鴉雀無聲” 、“空蕩蕩”?你能否在表述真理的同時質疑它?
波蘭詩人辛波斯卡的小詩〈三個最奇怪的詞〉,為我們做了卓越示範。把尋常之事陌生化、把抽象之物具像化,把約定俗成的表述徹底推翻,都是詩人的拿手好戲。她的詩告訴我們,詩人的工作不是用比喻法堆田,而是點石成金;詩人不是形容詞的搬運工,而是尋找活水的掘井人。
成長過程中,許多人會教導我們很多“道理”——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當個“聽話”的好孩子……互聯網越發達,偏見和假新聞也越來越多,日子久了,人們依靠三言兩語的“懶人包”過活,凡事想也不想便照單全收。
詩歌的魅力在於呈現無處不在又無以名狀的事物——美、醜、神聖、庸常、怪誕,帶領我們感受、質疑種種習以為常。一首好詩,不是塞給你一行擲地有聲的“真理”,而是像一把錘子,和讀者一起把既有之事砸個稀爛,再重組看看。
說到這裡,你對詩人的想像,是否仍是弱不禁風、只懂傷春悲秋?你對詩的印象,是否僅限於抽象押韻分行,又像迷宮般無從入手?
經濟學家說世界是平的,科學家說世界是圓的,物理學家說世界是平行的,天文學家說世界是無限的……我們有如瞎子摸象,別人說甚麼信甚麼,但求直截了當。
詩人何為?詩歌何用?假若世界不過是一間黑房?
詩人在忙着鑿壁,讓生命透進光,讓大家親眼看看世界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