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韻解讀權修
敝帚自珍,在“堆塡區”中,我扒出一本《分韻》,乃民國二年四月蒲編使者述於滬上石印書局所製。顧名思義,是把我國文字之聲韻分部列出。首列第一部是“先鮮線屑”。先為平聲;鮮(讀癬)為上聲;線為去聲;屑為入聲。不過有些字只有三聲,沒有入聲,如第十二部的“夫苦富”是也。其中平聲的“夫”屬虞韻;上聲的“苦”屬麌韻;去聲的“富”屬遇韻。如果要勉強加插一個入聲字湊足四聲,我認為就是曷韻的“闊”字。合起來便是“夫苦富闊”。這四字串連起來便可成句。夫,指服勞役的男人,如販夫走卒,夫也。這樣的“夫”,當然是“苦”。相反,“富”人便有“闊氣”。
《管子 · 權修》説:“地博而國貧者,野不辟也;民衆而兵弱者,民無取也,故末產不禁,則野不辟,賞罰不信,則民無取。野不辟,民無取,外不可以應敵,內不可以固守。故曰,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而求權之無輕,不可得也。”這段話是説:地廣國貧,乃因土地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民多兵弱,皆因沒有人去務農,人們趨向工商致富,經營的都是奢侈品。另一方面,當罰沒有信用,政策傾斜,自然沒有人從事耕稼。我國自古以來是以農立國,如今人民不事農耕,那就不能戰勝外敵,萬乘之國,徒得虛名,政權不被削弱才怪。
社會出現貧富懸殊的現象,正是“夫苦富闊”。〈權修〉又説:“地辟而國貧者,舟輿飾,臺榭廣也;賞罰信而兵弱者,輕用衆,使民勞也。舟車飾,臺榭廣,則賦斂厚矣;輕用衆,使民勞,則民力竭矣。”土地雖開闢而國猶窮的原因是“舟輿飾,臺榭廣”。且讀杜牧的《阿房宮賦》:那座阿房宮“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多麼偉大,多麼輝煌!結果是“戍卒叫,咸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