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價值
舅父母常說,如果再拖兩三年,說不定福州倉山對湖路的金氏大厝就不會被拆除。隨着三坊七巷和上下杭的開發利用,政府和老百姓都嘗到了文物保護的甜頭,也益發珍愛這些古建築的文化價值。
金氏大厝有二百年的歷史,記載着金氏族人因避洪患遷徙倉山的歷史。當時福州的城市建設還比較滯後,倉山區許多地方仍是未開墾的處女地。他們最初定居的地方有眾多池塘相連,類似湖泊而稱對湖。他們開墾農田,築起大厝院落、廟宇戲臺,形成里弄。鄉間故事多,大厝大井,傳說井底龍洞很深能通廳堂,旱時水少有人下去抓魚鱉;每年端午能聽到龍舟聲,打鑼敲鼓,叫龍舟轉頭。還說井水可治疹病,用來磨尾梨(廣東人稱馬蹄)是好處方;冬天發豆芽真叫快,又白又肥。
金氏祖上交代,春秋兩祀不能荒廢,因此金氏族人年年都有公祭。民國二十三年那次公祭典禮舉辦最成功,並照有全族集體公祭相片。當時我舅舅文字輩中已有小部分人有了文化,經濟也比較寬餘些。追蹤記錄這些歷史痕跡,金氏大厝應該是研究福州早期開發的良好佐證。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在面對洋人大肆侵併建設領事館的時候,金氏大厝一直傲然屹立,堅守碩果僅存的傳統中華文化,與西洋文化分庭抗禮。金氏一位宗親回憶說,“我們族人都沒有信奉基督教的,教會學校要求學生讀聖經,大家也都是陽奉陰違。我們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不能讓別人牽着鼻子走。”
現在,金氏族人風流雲散,安置在原地的並不是太多人家,而且大都已是風燭殘年了。不過,散居各地的金氏族人仍然熱心整理家族歷史,開研討會,出版族譜、畫冊,給自己輝煌的祖先崇高的敬意。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