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
早前觀看友人創作劇團的《潛在課程》,第一個發現是“這麼貼近年輕人生活的題材,澳門本地創作卻很少觸及”。當然,“很少”並非“沒有”。
與教育制度有關的澳門劇作,我最早接觸的是周樹利老師編寫的《學府風光》(一九八七年)和《綿綿此恨》(一九九一年),兩個劇本都已收錄在一九九三年出版的《簡陋劇場劇本集》裡。說劇本是關於“教育制度”,因為劇中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校園或學生身上,而是內容提出了關於“什麼是教育”的思考,像周老師上述兩個劇本雖然故事、風格各異,但都輕易感受到一些被視為“另類”的青少年學生,經常活在教育體制和家庭教育之間的狹縫中。雖然劇中有提及他們的反叛、犯規行為,但也同樣指出扭曲的社會價值、家庭教育,如何塑造出這些不合成年人標準的青少年角色。
之後,我們可以在李宇樑的首部劇本集中,找到他唯一一個寫給小學生演的劇本《今天我要離家逃學去》。這個寫於一九九四年的短劇,以一個頗大膽的題材——幾個小學生一起離家出走兼逃學,對教育制度施予學童的學習壓力,以及家長對下一代過份期待或缺乏理解,作出正面反擊。劇中除了以學童的語言述說他們的壓力與期待,還以巨型的書包,以及一直想偷書包卻從不成功的拾荒者等誇張、荒誕的手段,呈現作者眼中教育制度的荒謬感。
周樹利與李宇樑都透過戲劇創作,表現他們對年輕學子的悲憫情懷。而“第七屆澳門文學獎”的戲劇亞軍作品,呂志鵬的《陳老師的後現代負面日誌》,卻另闢蹊徑,以一個前線教師被學生霸凌的故事,展現在教育“公司化”的歪風下,舊有教育觀念的崩塌,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無力感。
這些都是過去澳門原創劇本中的“教育”戲劇。
(談《潛在課程》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