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慢行者
“無現金支付”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普及,甚至被視為社會進步的指標。舊時說出門有三寶:鑰匙、錢包、手機。在智能化浪潮的推進下,幾乎所有事情都能憑藉一部手機來完成,讓不少人逐漸捨棄把現金和信用卡帶在身上的習慣,而錢包在不知不覺中已變成一種累贅。
行動支付在內地的盛行率高居世界之冠,其覆蓋範圍大至公家機關,小至路邊的攤販和自動售賣機,全部都可以用手機一鍵搞定。反觀澳門目前主流的消費方式仍是現金支付為主,但最近一、兩年明顯看到各個電子支付平台透過大量優惠補貼成功搶攻市場份額,本地居民對移動支付的使用習慣也逐漸成熟。然而,這些看似輕而易舉的操作方法,對於從未接觸過智能手機的長者來說,卻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老年人受智能科技困擾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可是資訊發展速度日新月異,便慢慢掩蓋了他們的聲音。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針對此問題發佈解決辦法,規範所有單位及個人日常消費不得拒收現金、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醫院需保證一定現場號源和人工服務窗口等,以破除年長者使用智慧設備的障礙。
信息化時代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巨大便利,但是再尖端的科技,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服務大眾,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族群因無法掌握先進技術而成為“社會局外人”。就目前爆炸式發展的人工智能而言,單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顯然已經難以適應,那麼技術的發展理應更具包容性及普惠性。社會公共服務在優化線上業務的同時,也要顧及無智能手機群體的需求,因為冷冰冰的科技永遠無法替代人性化的溫暖。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