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2月04日
第C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管子 · 形勢》:“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這是説,有關“道”的詮釋雖然都是一樣,而實際上運用起來就各顯神通。他説:有人以它(道)治家,有人以它治鄉,有人以它治國,更有人以它治天下。

“道之所言者一也”。照字面解,可謂不一而足。譬如:道者,路也,這是名詞;表示對人言,則“道”又是動詞。不過《管》説的“道”,應是老子説的“道”,是一個哲學名詞。在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就是一個“道”字。《老子》第一章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片面的解釋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能夠以説話來表達的名,就不是常“名”。沒有哲學智慧的我,聽了等於沒聽,但可從另一個方法去理解“道”為何物。

常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句話。陶牧詩云:“道高魔重文驅瘧,海涸桑枯路未平。”可見“道”與“魔”是對立的,當然“道”是正面的,而“魔”便是負面。

《孟子 · 離婁上》:“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朱熹説:“道,義理也;揆,度也。道揆,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易言之,道揆即“法度”、“準則”。

《三國志 · 蜀志 · 龐統傳》:“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則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道業,是指善行。相反,惡行就不是道業了。

以上舉例縱使意指未周,亦知梗概矣。《管》説:“道之所設,身之化也。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這是説:道所存在的地方,自身就應該與它融為一體(身之化也)。國之處安去危,全賴順應人心。所以説:“失天之道,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

冬春軒

2020-12-04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6598.html 1 (筆雯集)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