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扇
“不行其野,不違其馬。”管子這句話本來已談論過,但似覺意猶未盡。用粵俚去演繹就是“有事鍾無鹽,冇事夏迎春”。不過更“抵死”的是近人竟以“condom”一詞,來形容用完即棄的東西。用時當寶,不用時當草,粵俚也以“牙籤大少”或“酸薑竹”去形容,與“安全套”不遑多讓。雅語謂之“秋後扇”。
漢賈誼《新書 · 春秋》,説衛懿公沉湎於玩雀飼鶴,為這些寵禽披錦掛彩,金籠綉罩,而對百姓則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更喜聽歌賞舞,對優伶百般恩寵,賞賜有加。相反,視大臣如草芥,有諫之者被斥之不留情面。後翟國入侵,兵臨城下,衛懿公跪求大臣與百姓“保國效忠”,衆曰:雀鶴可以效忠,俳優足以報國,我等不過草芥而已。翟軍入城,衛懿公被殺,衛國即亡。管仲有感於衛懿公的下場,乃曰:“不行其野,不違其馬。”此亦“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的結果。
管仲還説:“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正如孟子對梁惠王的印象:“望之不似人君”,連賓客都不肅敬,試問政策與法令又焉能貫徹執行?管仲認為:“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往者不至,來者不極。”所謂“懷”,即安撫,對百姓既要安撫,又要樹立威信。有謂“恩威並施”即此。樂與哀是相對的,君主不能令百姓安樂,百姓便不能與君主分憂。這是“莫樂之則莫哀之”的意思。同樣,生與死也是相對的,君主不能使百姓繁衍,不是螽斯衍慶,就不能傳宗接代,試問那有壯丁為君主賣命?
俗語説:“朝廷不使餓兵”。如果“往者不至”,即是給予的東西不到位,譬如剋扣軍餉之類,則“來者不極”,那麼餓兵又豈會積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時代的管夷吾早有見及此。吳兢有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