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發展 只欠東風
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不出所料地再次提及經濟多元發展,還有中醫藥產業化、青年創新創業、建設智慧城市等。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口號自二○○三年首次出現,二○○八年定位澳門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至今仍無法打破博彩業一業獨大的經濟結構。筆者直言,還是決心不夠堅定,畢竟博彩業作為龍頭支柱,既然每年能帶來以億為單位的稅收貢獻,創造幾萬個就業機會,澳門居民年年得以分享經濟繁榮之成果,各方都是既得利益者,冒險改變利益格局,政經風險甚高,而其他產業又未成氣候,饒是“賭城”,亦不敢輕易下注。
時至庚子,新冠大疫迫使全球立即應對因疫情導致的經濟萎縮,尤其對旅遊業高度依賴的經濟體,縱然澳門應對疫情表現亮眼,卻難以擺脫外圍因素對本澳外向型經濟的影響和衝擊。特區政府要直面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困境,經濟上改變脆弱的單一產業局面,行政上改革落後停滯思維。
改,可謂知易行難,口號喊了十多年,總算漸現雛形,惟政策落實離不開上行下效,特首取態尤為關鍵。旅遊業及會展業在多元發展已各佔一席,隨着中醫藥國際化成重要國策,各類中醫藥組織聞聲而動,冀能藉此契機弘揚國粹。
澳門現有逾千名中醫生,長期受大眾對“中不如西”之誤解、病人對“嫩不如老”之偏見、保險公司對中西醫保額之偏頗,加上受法規所限及行政當局嚴厲約束,普遍中醫的薪酬不比西醫,令願意投身中醫之人數一直不甚理想。另外,為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降低醫療事故,行政當局對私人醫務(不論中西醫)一視同仁地煞費苦心,除了申請執照及醫療廣告漫長的等待,對於廣告內容必須嚴格限於姓名、學位、營運時間等基本資料,其他內容或字眼一概不得出現,更別提擅長領域及分享治療經驗,患者若有意對症尋醫,還得乞求上天垂憐賜予醫患緣份。不知是否有賴於此,私人診所出現的醫療事故的確比醫院少得多,行政當局應記一功。
除了中醫藥行業有望成為多元發展的重要助力,青年創新創業亦被特首寄予厚望。惟過往對於創業更多聚焦在“資助”二字,筆者看來,市場有價,創意無價,物質資助固然重要,但是政府一雙看不見的手,不應只是揮灑金錢——政策的扶助更為關鍵。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澳門欲支持青年創新、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宜適度放鬆對新興行業的約束,例如對“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不宜再囿於傳統印象之刻板局限,不妨跳出“一直如此”的行政窠臼,仿效深圳政府“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胸襟,成就智慧城市的各種創新與活力。
不必再詰問澳門人對經濟多元發展準備好沒有,摸索了十七年,已經等得太久。是時候反問一句:智慧政府,決心與胸襟,你準備好沒有。
黃爾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