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
——關於《靈樞經》的誶語
一九六九年,正是“文革”興盛時期,新華書店的書架上諸如“老三篇”等書籍比比皆是;而一些曾被視為名著的小說、散文等,大都標上“毒草”、“封資修”的標籤,統統下架;哪怕是理、工、農、醫方面的書籍,只要是那個“反動學術權威”撰寫或編纂的,也都靠邊站。
本人平時喜歡看點書,一次去逛新華書店,從樓下看到樓上,發現想找一本可心的小說或者散文已經無望時,便走到書籍已經少得可憐的理、工、農、醫書櫃前,神差鬼使地翻出了一本《靈樞經》。自己讀了十多年書,過往接觸的都是數理化,從來沒有染指醫書,況且祖上也不曾有人行醫,應該說自己是百分百的與醫道無緣。
然而,看了《靈樞經》的介紹,似乎又被一種新知所吸引,全書除了中醫陰陽五行的理論原理、臟腑功能、病因、病機等以外,並論述了經絡輸穴、針具、刺法以及治療原則等。就想,眼前自己手頭沒有甚麼書可讀,把它買來當一門知識來看看吧!如若真的讀進去了,日後與內行(醫生)聊起天來,或許就會少說一點外行話;而若碰到外行(所謂的醫生),自己就以《靈樞經》為據,講幾句內行話。於是掏出四毛八分錢買了一本。諸位可別小看這四毛八分錢啊!當時,本人的月薪才三十元零五毛,買一本書就等於花去半天的勞動收入。
說起來,自從購得《靈樞經》之後,從一九六九到二○一九年,歷時五十年,工作幾經變動,地域幾經流轉,然而封面已有些許破損、內頁早就泛黃的《靈樞經》依然伴隨左右。時不時地翻着,也懂得了人之所以生病,既有自身的原因,諸如體質強弱、年齡大小、男女有別、性格差異、生活習慣好壞等等;也有外在因素,諸如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冬冷夏熱、環境優劣等等。“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經 ·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克其形。”(《靈樞經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由是,人如若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疾病。
《靈樞經》講述的是中醫經絡學、針灸學及其臨床的理論淵源。本人所買的這本《靈樞經》是南宋時期的醫學家史崧校釋的,史崧精通醫學,於《黃帝內經》尤有研究。他嘗取其家藏之《內經 · 靈樞》九卷,參照諸古書,加以校釋及音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僕本庸昧,自髫迄壯,潛心斯道,頗涉其理。輒不自揣,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開卷易明,了無差別。”(《靈樞經 · 敘》)他所說的“好生之人”,是指那些懂得養生或想學養生的人,《靈樞經》會讓他一看就明白,照書行事,完全沒有差錯。
時不時地讀《靈樞經》,也時不時地被書中所言之理所折服,然而對史崧所強調的“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靈樞經 · 敘》)的內在關係似乎有點一知半解。記得前幾年,澳門日報舉辦六十年社慶活動,晚上宴請作者時,自己和一位梁姓先生同席,並且挨着。梁先生從事中醫診療四十多年,可謂經驗豐富;同時他又是一位資深的中醫科普作家,已經出版過三本專著。席間,向他請教“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道理,梁先生說,子女懂得一些醫道,就能及早地發現父母的身體不適,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做子女的能讓自己的父母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生活着,應該說是最直接、最現實的孝道。所以,從盡孝的角度上講,讀書人應該讀點醫書,民生點醫道,否則,“猶為不孝也!”聽了梁先生一席話,感覺他對不讀醫書謂之不孝早有思考,而他的滔滔不絕的講解,給自己有着茅塞頓開的感覺。
後來,自己還發現,歷史上,不只是史崧一個人把讀醫書和孝道關聯起來,其實還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認知。你看,明代有個叫胡侍的人在他的《真珠船》一書中講到:“程子云:‘事親者不可不知醫。’然王勃已云:‘人子不可不知醫。’程子蓋述其說。隋許智藏云:‘為人子者,嘗膳視藥,不知方術,豈為孝乎?’其說又在前。”(引文見《歷代筆記醫事別錄》,天津科技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由是觀之,自古以來,讀書人,特別是那些孝子,大都注意讀讀醫書。或許正因為有着如此好風氣,醫聖張仲景就把讀書人不讀醫書視為不可理喻了,他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序言〉)意思是,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不重視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
作為做兒女的,讀點醫書,懂點養生之道是絕對有好處的,比如當父母腰痠背痛腿腳乏力時,依據穴位按摩按摩,或者拍拍打打,可以幫助他們解除很多痛苦。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已經七十多歲的老父親走路邁不開步,且精神萎靡不振,看個《新聞聯播》都要瞇上好幾回,老人從小受苦受累多,沒有好體格。根據醫書的介紹,這是典型的氣血不足,“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靈樞經 · 營衛生會第十八》)正好家裡有一大盒阿膠。於是給了父親,並囑咐他怎麼弄。後來父親說,喝了阿膠,感覺精神好多了,走路也有勁了。聽他一說,自己也高興。人到老了,真的是風前燭瓦上霜,多關心一下,或許就少了許多閃失。
寫到這裡,當自己拾人牙慧式的將“事親者不可不讀醫書”講了一通時,又聯想到最近看的電視劇《如懿傳》,劇中的如懿對大阿哥永璜說的一段話,如懿去看病中的永璜時,對永璜說:“你把自己的身體養得好好的,就是對皇上的最大的孝順!”到頭來,永璜還是因為病入膏肓而英年早逝。永璜不僅沒有對乾隆以盡孝道,反而讓乾隆遭受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這就告訴人們,講孝道,還要看自身的本錢,身體好你才能對父母盡孝,如果自己老是病殃殃的,成天讓父母為你擔憂,又何來孝之可言?
“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是站在倫理道德的層面上講的,作為讀書人,知多一點醫道或者養生之術,盡一盡父母之頤養,保護家人和自己的身體健康,真的是一件其樂融融的大好事。
昌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