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1月23日
第E06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青少年真的難以被了解嗎?

青少年真的難以被了解嗎?

在台灣知名小說家蕭颯的《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裡,一位初中女生在逃課後不幸落水身亡。意外發生之前,這位女生的父母和老師都以為自己很了解她,都形容她很“乖”,因為她很多時候都表現得較沉默,對老師和父母亦較為順從。然而,意外發生後,他們的反應卻是“為甚麼我們現在才發現!”——這種悲劇的根本原因大抵是父母和老師缺乏與青少年溝通,而對青少年缺乏了解。

類似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常見嗎?與成年人對話時,很多青少年常常會作出“沒事”“不知道”這類的回應。但這很可能是警號,意味着他們拒絕交流,不願意向你坦露心聲,不願意分享內心世界!那麼,他們為甚麼會選擇將自己隱藏和封閉起來呢?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 · 埃爾金德(一九七六年)指出青少年個人的獨特感容易使他們認為周圍的人都無法理解其真正感受①。與青少年吵架時,成年人應該都會聽過“你根本就不懂我!”這類說話。對青少年而言,當感到不被理解時,他們就會以“沒事”“不知道”等空泛的字句拒絕溝通,以保護自己,並期望成年人會因此而“知難而退”。不過,成年人有時候也會對青少年抱有刻板印象②,例如:“現在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啦。”而正是這樣的負面態度,讓青少年更不想與成人溝通、交流,因為他們早已預料到自己的聲音不會被接納,甚至會被否決和責備。他們寧願假意順從,以避免麻煩或爭執。

那麼,成年人到底可以怎樣做到與青少年友好溝通,讓他們願意分享心聲和想法呢?

首先,成人想要讓青少年打開心扉,就要先穩定自身的情緒。很多時候,青少年容易帶着情緒來表達他們的意見,成人也可能受之影響,從而站在他們的對立面。但其實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成人可以帶着“溝通為上”“解決問題”等心態,然後耐心聆聽青少年的想法,肯定其感受,並針對性地給予反饋,讓彼此能夠心平氣和地交流。這樣的雙向溝通能讓青少年更易說出心聲,有助於解決問題,同時亦能夠幫助青少年培養更成熟的情緒處理方式。

其次,成人可嘗試放下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帶着同理心去聆聽③。大多數成年人容易以一副身經百戰、高高在上的態度來抓緊話語權,指導甚至是命令青少年,讓青少年更加感受不到成人的同理心。因此,成人可以先放下身段和姿態,不必急於評論,以理解的心態去聆聽、交談;還可加以眼神和點頭等,不要忽視細微的肢體語言,它能讓青少年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注。再者,當青少年的回應過於空泛時,成人可向青少年提問,例如:“你能不能說明……”從而清晰化和具體化他們所敘述的內容④。當成人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等表現出尊重、耐心,青少年便會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

最後,成人要以正面的心態面對青少年的問題。青春期難免會出現與他人碰撞或反叛的行為,例如在學校觸犯校規等。面對孩子的犯錯,成人或許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溝通或教育失敗。當然,成人也需要與自我對話及反思,並承認自身的不足,卻沒必要強迫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教育者。要知道,孩子出現狀況的原因並不單一,成人不用把所有責任綁在自己身上。要謹記,尊重、信任和良好的溝通是良策!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才能與青少年進行更有效的溝通、互動。

總括而言,青少年並不是真的難以被了解,只要營造出一個讓青少年放鬆和信任的空間,他們是會願意脫下保護自身的裝甲和面具。畢竟事在人為,成人要先從自身做好,摒棄以往的刻板印象,才能與青少年建立互相尊重、信任和溝通良好的關係!

參考資料

①②(美)約翰 · 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學》,寇彧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二○一三年。

③④鄔佩麗、翟宗悌、陳麗英、黃裕惠《輔導原理與實務》(二版),台北:雙葉書館,二○一七年。

莫嘉銘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專業學生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

2020-11-23 莫嘉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4206.html 1 青少年真的難以被了解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