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鴻圖窩伊麵
自然界生物大都需要在冬季來臨前儲備足夠能量過冬,動物會增加脂肪和皮毛、植物會凋減枝葉,減輕凜烈北風的掃蕩和消耗,入洞冬眠是動物較常見的過冬方式。昔日澳門司打口和福隆新街一帶以野味為主打的食肆和蛇王店,皆以“秋風起三蛇肥”作招徠,但如今野味在澳門幾近絕跡。
每日,一班認真投入工作的專業大廚和食肆老闆,會親自游走幾個街市,搜羅時令精選海產,當中可能只是一些魚毛蝦仔,卻每每就是食客所追求的自然鮮味。面對日新月異的環球市場,選購優質安全食材,實非簡單學問。
昔日中西菜單中,不少菜式簡單如揚州窩麵、雜燴飯等,由於配料繁多,而且各種配料烹煮時間不一、備料和製作費時,今已不復多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盛行的“鴻圖窩伊麵”,現在或有人覺得陌生;其時新春期間,鴻圖窩伊麵卻是食客首選。當時的鴻圖窩伊麵可分三個檔次:高檔酒家用膏蟹拆出蟹黃蟹肉製作,中檔用急凍蟹肉、加入雞蛋增色,低檔的只能用雞蛋和色素。
今日分享的這個真材實料的鴻圖窩伊麵,用上一隻頂角膏蟹。“頂角”係指蟹膏飽滿谷至兩個蟹蓋尖,細心觀察蟹的生殖器(接近蟹蓋位置)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艷紅蟹膏。生劏膏蟹並挑出鮮紅蟹黃,放碗中用湯匙底搗爛備用;餘下蟹身蒸熟、拆蟹肉備用。
伊麵亦有多種檔次選擇,傳統製作的伊府麵能夠充分吸收湯水又不油膩,相信本澳目前只剩兩三家老字號有出售軟滑有蛋香的伊麵。其中一家位於十月初五街,以雲吞麵和銀絲幼麵主打,於二〇一八在歐洲國際賽中奪得銀獎;另一家在渡船街現舖生產,是只售各種麵條的老字號。這兩家麵舖一直堅持真材實料製作傳統廣東麵條,這種長壽伊麵一直為食家津津樂道。
伊麵用開水略煮、釋出油份,放上湯中再煮一下,使得吸收湯水美味後,連湯放窩中。麵上放一把約半寸長的韭黃,半碗上湯燒開、調味後,放胡椒粉、麻油,加入適量清水拌和生粉成芡。慢火加入蟹黃、稍拌再燒開,不要太熟;再加入熟蟹肉和一隻蛋白便成。
雄 哥
曾任澳門多間五星酒店廚師
現經營餐廳連鎖店及管理會所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