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與接受
抗拒的發生是非常自然的。一對父母及家人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抗拒和掙扎,因為我們終歸是被社會馴服多年,害怕成為“少數”的思維模式根深蒂固。對於孩子的狀況,“沒有採取行動”的那個通常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在一個家庭中通常會是爸爸,雖然在我家情況相反。既然我是“被動着”的那個,就為自己辯護一下吧。對孩子是“特殊的”的抗拒情況,實際上會分成兩種,一種是不想承認,第二種是過度反應。許多家長和專業人士都認為,憑行為的末端來看,以為積極地為孩子的特殊路線鋪路,找來大堆資源的那一方必定是比較能接受的,其實不然。
當許多父或母在群組中責備另一方“完全不管”孩子的時候,我現在終於可以在一旁看着,然後想,哦,那一方還僵凍在很受傷的地方很無助,而另一方的害怕和無力感,則非常用力地用“
必須解決”來填充。
但特殊孩子的路既是他自己人生的路,也是他的原生家庭的組隊球賽,是以他為中心的輔助網絡,甚至城市體制的一場足球遊戲。重要的不是哪個前鋒比較厲害,而是這個團隊合作起來威力如何?孩子並不是機器,他是個有感受的人類,大家都會說。但把他生下來的父母都是有感受的人類,我們也許被制約得夠久了,重大轉變發生的時候,我們常常忘了,人的感受要從抗拒走到真真正正的接受,其實可以所費經年,真的不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當大家都在說要有耐性等孩子的時候,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耐性等待自己的轉變,尤其在任何方面的治療都將問題直指向“父母需要被改變”的時候。
這是一場關於“中間地帶”的探索冒險。我非常感激丈夫當了前鋒,那麼接下來,將有許多組隊的問題。
(巴巴國回憶錄 · 五)
店員丁